止马洼村来了“张思德”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戎冠中
时间:2024-08-26
止马洼村来了″张思德″。止马洼村在哪里?“张思德”怎么去了止马洼村?
这则消息来自挚友微信:″如东县大豫镇止马洼村来了′张思德′。″这段短短的微信文字对于域外人也许一掠而过。
对于同是如东县大豫镇的我来说,感到振奋不已。张思德是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的人民英模张思德。
时代在前进,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已近八旬的我曾记得当年是生产队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天天必读的文章甚至倒背如流。
″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学习愚公移山,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建立新中国已经70余年了,这些文字留在脑海又陈又觉得思想深刻。
常言说,老年人好怀旧,自己年近八旬了,我却产生了强烈的要去止马洼村拜见′张思德′的念头。讲起来或许多人笑话,虽然同住都在大豫镇区域,这辈子真是没去过止马洼村呢。大豫镇区195平方公里,800多里长大中小河道,只听人说止马洼村在大豫镇北部地区。大方向总算弄准了,只是不依不饶“秋老虎”却仍然滚烫滚烫的!但老人有时横劲上升了,九条牛都拉不回头的。头天晚上我将三轮电动车整整充了 一夜电。次日早晨从家乡丁家店镇药房买了一盒霍香正气水和一盒清凉油,进超市买了四瓶矿泉水,开动电三轮向大豫镇北部止马洼村出发。
我们如东的村宅呈广散型的,“张思德,您在哪里?”问了多个村民,几番打听,终于找到了“张思德”的落户的地方。
原来,“张思德”是被一位止马洼老渔民的儿子“请来的”。据说:该渔民儿子姓高,30前离开家乡出外打工,疫情近三年来他时不时回到杂草丛生老屋东瞧瞧西望望……不久旧居收拾成亮堂堂的小小农家院。
“这个高家旧房子不知道要搞什么名堂?”邻居们纷纷猜测。
改造的小院子前5米外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村间水泥路。院子围墙是一道简朴而粉刷洁白的徽式结构的围墙。在东围墙内安放着一尊身穿八路军军装、双肩背着着木柴的战士张思德约有2米高的仿铜像,我终于找到了“张思德”——他就是伟人毛泽东名著《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公。
院墙大门外边西侧挂着一块“如东县江海乡村思德书院”牌子。噢!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是止马洼村高家私宅变成了乡村公益性农家书屋。
建设农家书屋的主人他母亲是1947年入党的地方妇女代表。他从小受母亲红色思想熏陶,受母亲革命历程的影响,他从小立志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公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上到初中二年级时突患重病,无奈辍学,在长达10年与病魔抗争中,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一直以张海迪为榜样,坚持自学文学创作。 一场大病,对于他打击不小,曾是学校学霸的他,被病魔打碎了“公仆梦”。
结婚后三十年来他一边寻找自己谋生的职业——期间他种个田,进个厂,做个代课教师,做个体工商户,一边仍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三十年来他创作颇丰,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了如东县文艺界为数不多文学工作者,还被县委统战部推荐为县政协委员。
四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广大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部分民众受物欲横流的影响出现了信仰缺失、道德滑坡,“一切向钱看”成为一部分人的主流价值观。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文艺工作者,如何站在时代前沿高与呼,写什么?怎么写?他陷入深深思考。
他决定去寻找《为人民服务》的主人公张思德,为唤醒那些信仰缺乏,道德滑坡的那些人。以人民英模张思德的闪 光人生写一部文学作品。
2010年冬季的一天,他怀揣着妻子积赞下来的10万元,冒着三九严寒,决定沿着张思德人生足迹辗转江苏、陕西、四川、北京,先后五次采访行程万里,他先后釆访了一百多人,拍摄了300多幅图片,记下了40万字笔记,终于在2015年公开出版了一部20万字长篇纪实文学《寻找张思德》。
他就是如东县江海乡村思德书院的主人“红色作家”高保国。现在我终于知道了“张思德”为什么来到了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止马洼村落户了。目前,如东县江海乡村思德书院也已经向社会免费开放了。
(作者系:南通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张国民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