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文学 > 纪事 > > 正文

衷情那片绿色(报告文学)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郭红新 时间:2022-08-12

 

真正的高手,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

人这一生,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里,把所有的事做得都好,但一定能把一件事做好,乃至做到极致。

 ——题记

 

认识姚新建,缘于2022年8月4日我随市农技中心副主任乔鹏和张斌、张琪,赴澄城县的一次调研采访。

下午,在澄城县农技站站长刘晓花、植保站副站长刘玉宏的陪同下来到澄城县韦庄镇,在一块玉米地头见到了等候我们的陕西爱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新建。

他个头不高,戴了顶黑色遮阳帽,穿件黑色T恤,灰色悠闲裤,脚蹬运动鞋。

姚新建,澄城县韦庄镇的种粮大户。

 

1.玉米长势喜人

玉米秆已与人齐肩。

“今年的玉米播种采用的是澄城县农技中心推广的5335技术,因是第一年试种,亩田控制在4200株左右。”刚见面,姚新建就把我们带到地里查看,“因为是流转农户土地,每家每户有地畔,中间就预留了通道,这样便于通风换气。”

玉米秆粗叶茂,叶子绿油油泛着亮色。

“5335”即每亩玉米种植密度5000株左右,播种时分3层不同位置施缓释肥,深松30厘米,复式播种机械实现深松、施肥、播种、旋耕、镇压5连作。

“5335技术是2019年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联合澄城县农技中心,经过长期试验研究探索出的一套玉米机械种植方案。该项技术节省劳作成本,有效增产粮食,已在全县推广应用,是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举措,被称为玉米增产的‘金钥匙’。 ”澄城县农技站站长刘晓花介绍说。

从2020年4月开始,澄城县农技中心专家联合当地种植大户通过普通肥料与缓释肥对比、单层施肥与多层施肥、不同的深松距离、不同的种植密度等多个单项试验,总结得出的玉米机械播种新模式。

“喷洒矮丰,控制株高,减少营养输送消耗,把肥力长在玉米棒子上。就是作为青贮饲草,也要让玉米棒子长得更大些!以前的玉米秆能长到二米六七,太高水肥消耗就大。”姚新建拨弄着一行行玉米秆给我们讲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玉米控旺,是实现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控旺能矮化植株、延缓玉米茎秆伸长,增加茎秆粗度,增强玉米的抗逆性,提高玉米抗旱、抗涝、抗病能力。控旺还能促进玉米根系发达,增强玉米根系固定能力、吸收水肥能力,提高玉米对肥料的利用率,降低因倒伏带来的减产。控旺可以缩短玉米节间距,使根部营养容易供给玉米穗,有效减少玉米穗不饱满、畸形和顶端籽粒空瘪的现象。

实施科学干预,有效防止因水肥充足生长过旺而浪费营养。

“你们发现没,玉米秆根部长有须根,像个爪子深深扎进土里,一方面抗倒伏,另一方面能获取更多肥力!”姚新建指着玉米秆根部给我们介绍。

我看到,玉米秆紧贴地面处,一根根青绿色的须根围绕根部。

据介绍,眼前的这块田地有500多亩,周边的那几个村子流转农户土地1000多亩,姚新建一个人今年就耕种了1500余亩。

一排排,一行行,昂首挺胸,傲然屹立,宛如钢铁卫士,守护着庄园,孕育着丰收!

站在高处眺望,玉米地一块挨一块,似绿色海洋。风儿轻轻摇曳,泛着层层绿波……

 

2.十几年只做一件事

随后我们来到姚新建的陕西爱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厂房停放着各类机械,姚新建指着门口一台机械给我们介绍:“自动打捆机,德国产,400多万,能将秸秆苜蓿等草料直接打捆成包。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台美国约翰迪尔8R-3004型拖拉机;精播机,法国产,籽种肥料备齐一次能播种140亩地。”

望着这些“高精尖”现代农业机械,令人震撼。

姚新建接着说:“还有一部分在外作业,农业上的大型机械,我这边基本都有。播种机、除草机、收割机,还有今年刚买的无人机,喷药、飞播,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操作。”

参观完机械厂房,来到办公室,姚新建泡了茶水,我们围坐在一起聊了起来。

市农技中心副主任乔鹏首先说:“根据市农技中心的工作安排,今天我们到姚总这里来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与县农技中心专家和种粮大户座谈,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思想;二是挖掘咱们农技人在粮食安全、粮食生产中的感人故事。有什么问题,需要了解什么情况,你们细细聊!”

交谈中得知,2008年姚新建用12万元承包改良大荔雨林基地2000亩渭河滩盐碱地,成立了以种植优质苜蓿草为主导产业的陕西爱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专门种植紫花苜蓿,从事饲草生产销售。经过几年打拼,公司从初期的3人且没有一台自己的机械设备开始,到2015年拥有高级机械手10人,行业技师5人,深加工研发4人,牧草设备10台套,把1.8万亩荒滩盐碱地改为良田,与蒙牛、伊利等知名奶企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了以牧草种植为主,辐射到牧草产业深加工和产业信息化领域,成为陕西省优质紫花苜蓿种植龙头企业。

由于苜蓿是多年连生植物,六七年后就得回茬轮种。2015年,姚新建回到老家澄城县韦庄镇,流转2000多亩土地继续种植牧草。

2016年以后,青贮行业逐步迈向高标准化,饲草的营养成分和蛋白的含量要求是高品质的籽粒,便于奶牛消化吸收,提高利用率。在生产过程中,他发现同样的青贮机,德国生产的机器可以把玉米粒分成八瓣,饲料可利用率和吸收率大大提高,而且效率高。于是他便将目光瞄向国外先进农业机械,筹资添置牧草设备。生产的饲草主要向澳美汇现代牧业、合阳恒源奶牛中心供应。

2021年牧草地轮作倒茬时,“转身”进入种粮行列。

“失败不是天生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秉承做事踏实认真,待人诚恳,发挥吃苦耐劳、勤俭的特长,定能成功。”

姚新建豪爽直率,坦诚真挚。一边烧水、泡茶,给每人个的茶杯添水,一边娓娓而谈。

“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深深意识到,小农户、几亩地的田块耕作很难适应现代化的高科技农业发展需要,那是一种低产能的生产模式。小地块传统粗放式的耕作模式,劳动强度大,效益低,浪费大。低产能也是一种资源浪费!

“现在种地必须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科技要效益,这就需要有实力、懂技术、会经营的专业化人才。

“在农业生产方面,我舍得投资,不怕花钱!只要说这个设备好咱就买,该置办的机械就得置办。机械化种植,2000亩地三五天就完工了,成本低,效率高;收了小麦,秸秆还能回收加工成饲料,实现‘一种两收’。这两年秸秆饲料市场需求量大、紧缺,价格也好,再加上公司大型农机效率高,不仅能承接饲料加工订单,还可以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

看似简单轻松地叙谈,但我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有主见、有胆识,有智慧、有谋略的科技型职业农民。

他说,他一般不听取别人的建议,不会受其他人的意见干扰,只要是自己认准的事,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做到最好。

2008年之前,姚新建夫妇在西安打拼,经营建材生意,已初具规模,但却毅然回到农村,投身到土地的怀抱,从事农业,发展产业。通过十几年的历练,成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自称“新农人”)。

“新农人,虽然干的还是农活,但滋味不一样。耕种成百上千亩的土地,大型机械在田间耕作。这是我耕种的土地,那也是我耕种的土地。那阵势、那气派,电视上看到的画面就在自己的现实中。这是在做一番事业!”他自豪地说。

执著地做一件事情,并非易事。

姚新建十几年专注做一件事,并努力做到最好。

这就是他深爱那片土地的绿色情怀!

 

3.端牢自己的饭碗

澄城县农技中心主任杨海涛忙完第二天召开的“秋粮一喷三促保丰收”现场会的筹备工作之后,匆匆赶到姚新建的公司,就如何培育种粮大户、保障粮食生产,和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

乔鹏说:“杨主任,把我们来的意图再说一下,今年夏粮喜获丰收,农技人在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方面付出了艰辛努力。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基层,走访座谈,搜集资料,挖掘素材,讲好咱们农技人的精彩故事。”

杨海涛说:“姚总是我们澄城县培育的种粮大户之一,姚总最有眼界、最有胆识,最有有魅力,应该说在粮食生产上做了很大贡献。”

姚新建急忙提上话题:“我们有能力能干事是首要前提,但主要还是农技中心的专家及时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指导。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根据庄稼不同生长时期,定期奔走田地间头,提供指导,跟踪服务。他们在农业生产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而且是决定性作用!”

杨海涛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粮食播种面积不仅是硬任务,也是我们农技人的共识。因此,在推广农业新技术,服务广大农户的同时,我们鼓励和培育有种植能力的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支撑和项目扶持,使广大农户积极投身粮食生产。”

“农业技术指导方面,县农技中心的专家为我们这些种粮大户提供极大的帮助,他们不辞劳苦,定期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这些人的确让人感动!庄稼管不好,粮食不丰产,好像觉得对不住这些人。”姚新建端起茶壶为大家添水。

“发挥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他们的种植面积大都上百亩或是几百亩,有的达到上千亩的规模,培育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保面积、稳粮产。这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交谈中,杨海涛深有感触地说。

“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听了他们的介绍,国家提出粮食安全战略,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加之这两年受大环境影响,保障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既然是国家要求,那咱就得听从国家安排。现在是种粮的最好时机,中央和地方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鼓励规模化种粮,购置农机有补贴,技术指导有农技部门保障,农业保险‘托底’预防自然灾害……国家给农民提供了这么多好政策,咱们有啥理由不把地种好呢?”姚新建笑着说。

“总书记讲了,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心怀‘国之大者’,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大家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杨海涛说。

 

4.幸亏有“庄稼医生”

植保站的同志被戏称为“庄稼医生”!

这是姚新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正是县农技中心的专家不辞劳苦、不知疲倦地奔走在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民防治病虫害,解答生产中的疑难困惑,才为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交谈中,姚新建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

“整片1000多亩回茬地,如果不是及时发现,采取相应措施,那一片玉米减产,有可能绝收!试想一下,那将是多大的损失?”

姚新建掏出手机,打开照片。

照片中,一大片地,玉米叶子枯黄,很是惨烈。

植保站副站长刘玉宏说,“那一天我们来到姚总地里,工人正在使用无人机打除草剂,刚打过药的200亩地玉米叶子变得枯黄。怎么成这样了?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就赶紧让工人停止打往药,随手拍了张照片发给姚总,告诉他,必须尽快搞清楚到底喷的什么药?”

“看到刘站长发来的图片,我一方面打电话询问农药经销商,一方面告诉工人,拨一株玉米苗,看看有没有生长点。”姚新建放下手机,“刘站长说生长点好着呢。听到这句话我心里踏实了,只要生长点没被破坏就能挽救,立即通知工人连夜晚喷洒生长素。第二天到地里查看时,玉米叶子全变绿了!”

“这种情况,我们还真没撞到过?”刘玉宏说。

“如果没有农技中心的专家技术指导,后果不堪设想!”说这话时,姚新建依然是满满的感激。

“根据庄稼生长不同时期,我们都会定期到田间地头查看,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随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交谈中,农技站站长刘晓花说。

“农业生产没有技术支撑不行,科学管理,有效防治,土地连片成块,实施规模化、集约化耕作,那样才会有效益,才会保障粮食丰产。”

姚新建又拿起手机,找出一组图片。

“这两组照片,前后相差4天,也就是说4天时间长了近1米高。”

开始刚没膝盖,4天后人站在里边,几乎看不到了。

“你们可能不相信,但这的确是真的。据我分析,前几天阴雨,缺乏光照,几乎没长多少,天晴后,光照、水肥充足,气温高,才发疯似的猛长。田间管理是关键,我们与澳美汇现代牧业有战略协作关系,他们的牛肥给我们免费提供。牛肥一车一车拉到地里,地里施的有机肥,饲草粮食无公害,这就是绿色生态良性循环。”

他接着说:“玉米在成穗前,普通农户一般只打一次药,也就是打除草剂,而我要打三到四次,除了打除草剂,还要喷洒叶面肥、矮丰、防治病虫害等,这样就能使玉米很好的生长,为丰产奠定了基础。”

“咱们县这些种粮大户中,姚总在农田管理方面毫不马虎,而且是严格按照农技中心专家的技术要求,实施科学管理。”杨海涛补充了一句。

“而这些离不开农技中心专家们的技术支撑。应该感谢农技专家!”姚新建反复强调。

 

5.绿色梦想

民以食为天,粮稳天下安。

2022年,渭南夏粮喜获丰收,总产量1260717吨,较上年同期增加了5769吨,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夏粮实现十八连丰。

2021年开始,姚新建开始把精力投放到种植粮食上,第一茬小麦播种了1000多亩,为苜蓿回茬复耕。夏粮小麦收获32.5万公斤。

“2021年受秋淋阴雨影响,田间积水严重,12月中旬才将小麦播种到地里,温度低,出苗率差,破土的小麦苗像一根针,看着柔弱无力,缺乏生机。”姚新建说。

“由于小麦播种晚,我们这儿又地处渭北旱塬地带,小麦亩产能达到650斤,算是高产了。”杨海涛解释。

“别人承包一亩地200—300元,只要能连块成片,300亩我可以出600元,500亩能连成一片的,我还可以加。”姚新建的话直爽痛快。

我感到惊诧。

“看似多掏了钱,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姚新建笑着解释,“你细细算一笔帐,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分到手的地多是零散碎块,一块地多是几分或一亩,而通过流转能将这些零散的土地整块连片,便于机械化耕作,可以省去好多麻烦,减少机械损耗、油料、时间等,另外回收秸秆,打包成青贮饲草,每吨1000元左右,一亩地比别人多收益300元至500元,把节省的费用让利给群众,提高农民的收益,真正发挥土地的产能。”

这是一种大格局,大情怀!

“若是遇到什么烦心事了,走到田间地头,抚摸一片片绿叶,遥看一波波绿涛,顿时心旷神怡,神清气爽,什么烦恼呀不顺心的事,都抛之九宵云外……”

“绿色是生命的底色,绿色是生命的泉源。我一直喜欢在土地上实打实地干事经营,有流转承包土地干高效优质农业的想法!”

“耕种玉米1500多亩,根据目前的长势,秋粮丰收在望。今年还再增加一台玉米播种机,进口的。扩大规模,增加种植面积。已跟周边几个村子的农户初步谈妥,再整合3000亩,力争三两年内流转整合土地万余亩。”

姚新建激情澎湃,神采飞扬,向我们深情描绘着他的粮食蓝图……

虽然是短暂的接触,但我完全可以想象,再过三五年,万亩农场必将形成,在渭北旱塬地带。渭北旱塬地带,塬野上不仅仅是一片绿色,将会是绿色的海洋,金色的海洋……

 

作者简介

郭红新,陕西渭南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编剧协会、陕西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创文网全媒体驻陕西省首席代表作家,三级编剧中级职称。

主要作品:编著长篇报告文学集《人文朱吉荣》,创作长篇报告文学《晚霞红似火》,长篇报告文学集《吉星荣耀》《倾听花开的声音》;创作短篇报告文学50余篇;创作影视剧本100余部。作品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中国社会报》《陕西工人报》《华人英才》《华山文学》《西岳》等杂志报刊发表。

微电影《残月》获全国首届预防职务犯罪微电影一等奖;微电影《放飞梦想》荣获全国首届梅娘文学最佳剧本奖;《拯救“死刑犯”》荣获第二届陕西省高校法治文化节大赛二等奖。《用汗水与心血浇灌脱贫致富之花》获民政部、中国社会报征文三等奖;短篇报告文学《真情抒写忠诚曲》被《北国作家》收录,短篇报告文学《爱的加速度》入选《渭南抗疫》一书,《吉荣岁月》(1-2章)载入《中共百年获奖作品精选》。

责任编辑:张国民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18-2023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QQ:3683127117 投稿邮箱:3683127117@qq.com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