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杂文 > 散文 > > 正文

布谷鸟鸣“抢麦”忙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沈益亮 时间:2022-06-07

布谷声声,小麦飘香。又到一年麦收季,又是一年收获时。

“刮咕”是布谷鸟的叫声,它们每年在麦收时节,都会从很远的地方一路叫着“刮咕—刮咕—”划空飞过。母亲说它们叫的是“快割—快割—”。追随着那诱人的香味回望,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那麦浪滚滚的故乡,我和父母亲一起,顶着烈日,挥汗如雨,淹没在金色的麦浪里,抢收成熟的麦子。

三十多年前,在家乡割麦子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田地里到处弥漫着一种熟悉的香味,这种香味伴随着人们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置身这香味之中,望着无边无际的麦田,嗅着久违的乡土气息,倍觉亲切,百感交集,想着这即将化为丰收的劳动果实,我的思绪又一次走进悠悠的往事中。

每年6月份上半月,是我们这里小麦陆续成熟和收获的时间,割麦便成了这个时间的标准动作。

作为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每年都要经历麦收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这里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收麦是用比较原始的镰刀,手割、肩扛、人力架子车运……因此,一年之中会在春末夏初的农忙时节和深秋季节放两次假,就是所谓的“农忙假”。它是过去学校在放暑假、寒假之外的一个特殊假期,当然这种假期只限于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无缘。“农忙假”每年上、下半年各一次。以我们苏北盐城以北为例,上半年放的是“夏忙假”,时间在六月初,也就是在收麦以及棉花苗移栽期间;下半年放的是“秋忙假”,时间在十月中、下旬之时,也就是拾棉花、种麦子期间。每次假期时间一般在一个星期。放假初心是小学生在家中带好自己的弟妹,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便让父母亲一门心思投入到生产队的大忙中去。

记得那时早上天还未亮,乡邻乡亲们就到离家五六里外去割麦,晚上都干到天黑。我家也不例外,母亲轻轻叫醒正睡得香甜的未成年的我们姐弟。趁着早上凉快,头戴草帽,脖子上搭一条毛巾,穿着长衣长裤,裹得严严实实的,以免被针尖似的麦芒刺痛、扎伤。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开水和干粮,以及父亲昨天晚上磨得锋利的镰刀,迷迷糊糊地与父母一起到地里去割麦子。

等走到地头一看,成熟的麦子一根挨着一根,一垄接着一垄,一块地连着一块地,一眼望不到尽头。整整齐齐的麦秆、昂首向上的麦穗,真是壮观。此起彼伏的麦浪,推搡出清脆的沙沙响声,为我们送来阵阵麦香,让人精神抖擞,浑身上下每个细胞充满力量,顿时睡意全无。看到小麦丰收在望,即将吃到白面饼,怎能不撸起袖子加油干?

学着父母亲的姿势开始割麦了,左手揽麦、弓腰、低头,右手握镰,麦秆在与镰刀碰撞时发出的“刺啦刺啦”声中齐刷刷在他们脚下躺倒。看着一行行整齐的麦子躺在地上,像是宽敞的河面上,一排排整装待发的木筏。妈妈先割一把麦秆,然后分成两份,用有麦穗的这部分扭在一起,放在地上,用作麦绳捆麦秆,然后割好一捆麦秆,放到打好的麦绳上。

割不一会儿,太阳渐渐升高,天气越来越热,滚滚热浪扑面而来,刺眼的阳光照着大地,麦田里没有一丝风。期初我们这群毛孩子有点儿新鲜劲,可没割多久一个个也就偃旗息鼓了,额头上汗珠子滴滴答答流下来,手上磨出了血泡。脖子里、脊梁上湿透,还不断流进眼里,眼睛生疼,流到口中有种淡淡的咸味。浑身像起痱子一样难受,衣服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麦芒扎在胳臂上,火辣辣地疼,手掌心被麦秆拉得血红的一片,被汗水一蛰,跟针扎似的。想休息一会都没个地方坐,那刚割完的麦茬尖硬锋利,弄不好就把脚和屁股戳一下,疼痛难忍。

眼前的情景,对于我们这些小不点儿涌起的不是喜悦而是发怵。父母亲就会安排我们打打下手做些捆麦把杂事了。

忽然,从地头传来“冰糕”“冰糕”“绿豆冰糕”的叫卖声,平时生活节俭的父母这时都会毫不犹豫地吩咐我去买冰棍。全家人吃着冒着丝丝凉气的冰棍稍着休息,心里舒服极了。看着父辈们挥汗如雨地劳作,脸被毒辣辣的太阳晒得黑黑的,汗水浸透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心里很是心疼。虽然自己还很年幼,能干的农活也很有限,盼望自己赶快长大,能多割一些麦子,帮助他们分担一些生活的艰辛。

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收割的是希望和期冀,如果不吃苦受累抓紧抢收,一旦老天爷突然变脸,大半年的辛勤劳动就要付诸东流,一季的收成就泡汤了,一年就没有面吃。

铆足劲儿忙了一天,两条腿因长久的半蹲着象灌铅一样沉,虽然一个个腰酸背痛腿抽筋,走起路来颤颤巍巍,趔趔趄趄。但还得把一天收割的麦子用平板车拉回家,那个时候,既没拖拉机,又没机动三轮车,全凭人力,一般家庭有辆平板车就不错了。回到家里,顾不得洗脸,一头栽倒在地上的芦席上,凉阴阴的舒服,美美的睡一觉,起来喝两碗绿豆稀粥汤,吃两块长发卷子,继续睡觉准备第二天大战。

风吹麦浪,岁月如歌。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党和国家各项惠民政策逐步实施,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传统农业也逐渐被现代化机器设备取代,解放了农民的手脚,不再吃苦受累。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速度非常快,几亩地的麦子,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了。

回想起30多年前纯手工割麦时的情景,与现在收割机割麦对比,真可谓是天壤之别。我们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业的发展会更加高效,农民的日子会更加甜蜜。

 

作者简介

沈益亮,江苏人,出生农家寒门,从教44载。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滨海县作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教海探航“感动人物”。近年来偶发千字短文创作,既不浪费读者太多时间,尚能给诸位点滴启迪及对过往生活美好的回忆。愿岁月与文字相互交融,愿与爱好文学的您一路同行。

 

责任编辑:宁 红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上一篇:麦子黄了,娘走了

下一篇:丹江明月

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18-2023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QQ:3683127117 投稿邮箱:3683127117@qq.com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