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致敬经典 > > 正文

世纪梦圆兮(报告文学)

来源:《报告文学》 作者:邓复华 时间:2018-05-17
 

 

世 纪 梦 圆 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前期纪略

 

邓复华

 

引子:“南水北调”世纪梦想

 

泱泱中华大国,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地域辽阔,然而,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南方大部省份雨水偏多,隐患无穷,北方地区缺水,生灵干渴。新中国成立初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面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感而发:“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在毛泽东的直接关注下,20世纪50年代初,拉开了南水北调前期论证的序幕。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梦想和筹划的南水北调战略,在世纪之交,终于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定在新世纪初年实施。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中线、西线和东线三大部分。

其中,东线从长江下游引水,沿京杭大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津。东线工程已于2002年12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当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开工典礼。

西线规划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调水补充黄河水资源的不足,但由于该工程牵涉六个省区,关系黄河上中游及内陆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涉及到水利、生态、环保、经济等多方面问题,专家的争议较大,正在进行可行性论证。

南水北调,重点在中线。规模宏大的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调水量。

中线工程具有调水量大,水质好,覆盖面广,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最令人瞩目,因而被各路人士誉为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又一项宏大的跨世纪水利工程。

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中线工程前期研究工作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有关省市和部门进行了大量的论证、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50年过去了,终于制定出成熟的实施方案。2005年9月26日,“借水”给北方的丹江口水库加坝工程正式开工,当日,天公普降大雨,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施工现场,冒雨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

——50年的酝酿,50年的期盼,随着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的实施,位于秦岭腹地汉江上游丹江口库区的山泉野水将通过明渠暗道自流至北方,以缓解京津、华北地区的干涸。一个亿万人翘首以盼的世纪之梦即将圆满!

 

第一章:跨世纪的丹江口大坝

 

一坝雄峙:奔流不息的汉江被拦腰斩断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和奔腾不息的万里长江一样,自古以来灾难频繁。为造福国人,早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就提出过建设三峡大坝和改造汉江的设想。

1953年,毛泽东主席巡视长江,在一艘巨大的长江游轮上,他与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再次谈起南水北调。

主席站在一幅地图前,手中的红铅笔从西北高原飞越巴山蜀水,停在了汉江上,红色的铅笔继续在1577公里汉江迅疾移动,在汉江和丹江的交汇点上,毛主席突然停笔,画了一个红色的圆圈,问道:“这个地方行不行?”

林一山回答:“行。”毛主席立即说:“你赶快派人去勘查,有资料送给我看。”

经过严谨细致的勘查论证,专家们做出了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的详细规划。

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专家汇报后批准兴建丹江口水利工程。设计建设规模是:坝顶高程175米,正常蓄水位170米。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坝破土动工。由此,汉江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改变。1973年底,一期工程完工,丹江口大坝拔地而起,从此巍然耸立在青山绿水之间。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由于大坝的建成,上游便开始形成了一片面积达745平方公里的辽阔水域,这就是所谓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小太平洋”。

徜徉在坝顶宽敞的人行道上,远眺若接天际的一池碧水,俯瞰碧波万顷,顿生豪迈之情。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座气势宏伟的大坝,工程初期竟是土法上马,10多万民工肩挑背抬,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方式修建而成的。

丹江口水利枢纽坝长2494米,其中混凝土坝长1141米,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1958年6月,汉江丹江口工程总指挥部成立,湖北省省长张体学亲自担任总指挥。同年9月1日,工程正式破土开工。开山的炮响,震醒了古老的汉江。

当年10月,湖北、河南两省所属的襄阳、荆州、南阳3个地区17个县的10余万民工挑着干粮,带着简陋的工具,汇集到丹江口工地,按照部队建制,组成8个民工师,分为左翼、右翼和后勤兵团,开始了征服汉江的创举。

工地上人山人海,最多时民工达13万多人。工程初期,没有挖掘机和自卸汽车,实行人海战术,依靠肩挑人抬,完成36万立方米的开挖任务。浇筑坝体混凝土时,没有大型拌和机,更没有起重机,仅靠小型拌和机群和人工拌扳,就地拌和。

一位曾经参与修建大坝的老人回忆:“当年,热火朝天的工地上,人们挑着土筐,一路小跑,你追我赶;到处是红旗招展,喇叭声响,挑战书、应战书、决心书喊破云霄,真是热情似火,干劲冲天。”

庄严的时刻终于来到了。1959年12月26日,汉江截流工程开始。仅用3小时10分钟,就顺利完成了截流工程。

从开工到截流,仅用时1年零4个月。共挖填土石方250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40万立方米。

截流以后,随着工程的进展,逐步安装了4台大型起重机和一部分中型拌和机投入生产,工程进入土“洋”并举施工阶段。但是,一股“浮夸风” 很快吹进了工地。一些人不切实际地提出“全年浇筑混凝土160万方”、“三年建成,五年扫尾”等冒进口号。由此出现了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片面追求速度的作法,导致已浇筑的水上部分混凝土坝体出现了架空、裂缝等质量事故。

这时,天灾又不期而至。3年自然灾害,粮食供应不上,许多干部只好回家乡种田,民工也大都返乡,工地上最少时只有1万多民工。

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到北京。1962年3月5日,国务院通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将大坝的浇筑全部停下来,集中力量处理质量事故和进行队伍的精简整训”。从此,大坝暂时停工。

1964年11月7日,水电部上报提出缩小建设规模和减少投资的方案。当年,国务院同意按防洪结合发电方案进行设计与施工,将大坝“瘦身”,分为一期和二期工程。先设法完成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等以后条件成熟后,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时进行。

1964年12月26日,大坝又恢复了浇注混凝土工程。1973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完工:正常蓄水位157米,死水位140米,

混凝土坝顶高程162米,最大库容174.5亿立方米。水库的任务是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

专家鉴定:大坝加高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丹江口大坝,沉寂了32年,今天,又重显生机。作为大坝二期建设工程,将根据需要加高到176.6米,实现当初设计建大坝的初衷,完成南水北调的历史使命。

大坝加高是南水北调中线关键控制性工程。根据要求,在2005年9月底以前完成大坝加高前的一切准备工作,10月开始进行大坝新老混凝土浇筑,确保2010年送水进京。

在丹江口大坝右岸,笔者看到,有一段坝体从基础到坝顶进行了加固,这是大坝加高工程的试验。据介绍,为确保加高工程万无一失,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汉江集团一起,于1994年至1999年在混凝土坝段先后做了3次试验,试验获得成功。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有关技术人员介绍,大坝加高可用“穿衣戴帽”来形象地概括。“穿衣”是指在原坝体下游面再加一层混凝土,使坝体变厚,即贴坡;“戴帽”是指在原坝上再浇一层混凝土,即加高。按照规划,加高工程将于2005年10月开工,总工期为5年半,工程静态总投资21.7亿余元。

“通过试验来看,大坝加高不会出现安全问题。”这位技术人员说,其实,这在一期工程时就已打好了基础。当年水库设计坝顶高程175米,正常蓄水位170米,相应库容290.5亿立方米。1958年破土动工时,建设者们就按这个标准开挖并浇筑了大坝基础。

2002年3月至7月,汉江集团组织完成了大坝第二次安全鉴定工作。经鉴定,枢纽已安全运行30年,具备加高条件。

大坝加高后,坝顶高程将由目前的162米升高到176.6米,水库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到170米,库容290.5亿立方米,大坝的防洪标准也将从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以每年调水95亿立方米到我国严重缺水的北方地区,同时也将有利于汉江中下游防洪。

按国务院南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的要求,位于汉江上游及库区的湖北省十堰市必须在2005年9月底前完成大坝加高前的一切准备工作,确保工程如期开工,整个加坝工程和一路明渠暗道计划将于2010年完工。

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理想的水源地

因大坝建成而形成的丹江口水库被确定为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源头水域。在丹江口大坝上放眼望去,巨大的坝体和群山将原本顺流而下的江水稳稳地拢成一个“水盆”,蔚蓝的库水清澈无比。随着大坝的加高,不久的将来,这方碧水就将穿越千山万水源源北上……

由丹江口引水至京津,主体静态总投资1105亿元,输水干线全长1427公里,供水范围包括京、津、冀、豫4省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之后,每年将从丹江口水库调水95亿立方米(相当于100个武汉东湖的水量),沿线向北方输送,最终汇入北京团城湖。

目前,丹江口水库总库容达174.5亿立方米,相当于4个北京密云水库的容量。而大坝加高后,正常蓄水位将提高至170米,相应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相当于再增加两个半的密云水库。

在大坝的近水处看到,库水水体纯净,水面没有什么杂质。乘船到达水库深处,水面浩大,放眼望去,水天相接,烟波浩淼,渺无际涯。打上一盆库水,清澈透明。随行人员说,这水可以直接饮用,喝起来甘洌爽口。

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网自1980年以来的多年水质监测结果显示,丹江口水库总体水质良好,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能满足各类功能用水的要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理想的水源地。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完工,届时,晶莹剔透的汉江水将穿越黄、淮、海河一路北上自流进京,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关于北方向南方“借点水”的宏伟蓝图将成为现实。

 

第二章:库区大移民和生态环境保护

 

18万移民大搬迁紧锣密鼓

“南水北调关键在中线,中线关键在加坝。”湖北省十堰市呈报上级的专题报告称,大坝加高以后,将淹没158.6平方公里的土地,9.64万亩耕地,加之为减轻库区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为保证山区生态环境免受破坏,将动迁18万人,其中,开工之前必须先行搬迁的丹江口坝区移民达3万人。

为保障丹江口水库加坝工程如期开工,2005年4月18日,湖北省政府下达丹江口坝区移民搬迁通知,要求在2005年6月30日前完成坝区移民搬迁任务。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周密安排,提出了确保在规定时间高标准完成搬迁任务,确保社会稳定的工作目标。

2005年5月2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首个坝区移民安置点——“水源新村”,在丹江口市三官殿办事处举行了开工仪式。“水源新村”,寓意取水源头的移民将生活得幸福美满。它位于丹江口水库大坝右岸,这里将安置坝区移民174户,655人。

笔者在现场看到,“水源新村”及其它几个移民安置点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移民安居乐业的理想场地。

在移民实施动迁过程中,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研究移民搬迁工作,并深入一线,现场指挥,解决移民问题。丹江口市抽调200多名干部组成移民工作专班,做好服务工作,保证搬迁工作有序进行。广大移民服从安排,积极行动,表现出了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奉献精神。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是丹江口加坝工程的法人单位,他们积极支持坝区移民搬迁工作,保证了移民资金及时到位。

为了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库区地方党委、政府注重把国家优惠政策与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确保搬迁质量和安置质量。在移民新村规划了幼儿园、学校卫生、文化室等,有路灯、绿地、消防设施,同时,就近造地200多亩,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发展。

2005年6月2日,国务院南水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和湖北省移民局领导亲临丹江口市检查南水北调前期准备工作,对丹江口坝区的移民搬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们对移民搬迁有条不紊地进行表示十分满意,连声称赞说:“没想到行动这么快,没想到效果这么好,没想到搬迁工作会这么顺利。”

2005年6月28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市坝区胡家岭一谢姓农家的最后搬离,丹江口市提前完成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一批3万移民搬迁任务。

一库清凉水,半库在郧县。湖北省郧县是中国发现的最早古人类“郧阳人”的故乡,位于丹江口上游,被称之为“库区第一县”,整个库区有一半水源在其境内。1958年丹江口大坝兴建时,建于隋唐的“郧阳府”举城搬迁,全县占用和淹没了20万亩良田,11万人在荒岗另建家园。这次丹江口大坝加高,县城又将失去四分之一,近4万人需要搬迁,其中不少群众是二次搬迁。

郧县柳陂镇是十堰市的“菜篮子”,也是该市的首富乡镇。随着丹江口大坝的加高,全镇三分之二的土地将被淹没,1.2万亩富饶的菜地将沉入水底。即将搬迁的菜农刘文源说:“国家建设的大局为重,我们理解和支持!”这正是库区人民奉献的一个缩影。

为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各县(市)18万移民的搬迁工作正紧锣密鼓。

一篇新闻稿敲响警钟:十堰生态建设与环保不容乐观

地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十堰市一惯注重对外宣传工作。近年来,十堰市正在着力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生态城和全国卫生城,随着其对外宣传的不断深入,十堰市倍受世人关注。

在强烈的对外形象宣传舆论氛围中,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开工前夜的2002年5月9日,中国新闻社刊发了邓复华采写的题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环境污染亟待治理》的新闻通讯稿。全文如下:

不久前,北京市原副市长张百发及其他南水北调受益城市的市长在丹江口水库考察,面对清澈洁净的水库水,市长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这真是一盆好水!”

然而,就在他们感谢汉江上游人民对珍贵源头之水的保护,希望天上之水远离污染的时候,记者在南水北调水源监测点——汉江之滨的湖北省郧县陈家坡,清晰可见流经十堰城区的神定河与汉江的交汇处泾渭分明:一边是清澈见底的汉江水,一边却是污浊不堪的浓黑色的神定河水……

  源头污染何时了

神定河是流经鄂西北重镇——十堰市城区的一条主要河流,城区近5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和50多家工厂排出的工业废水汇入这条河流,并通过其注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汉江。

1969年与东风公司配套建成的东风轮胎集团公司,位于神定河畔,据了解,几十年来,该公司长期向河中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东风公司部分专业厂含有大量重金属的电镀废水和酸洗废水未经有效处理就直接排入水环境。十堰市十宝皮革有限公司原在十堰城区,因为严重的制革恶臭污染和水体污染,为了排污方便,也只好在1991年搬迁至神定河下游。直接排放的制革废水的污染,使该企业成为这条河流的主要污染源。

由于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特别是制革废水的污染,神定河水质常年呈现浓黑色,散发出浓烈的恶臭。据下游村民介绍,每逢夏天,河中蚊子、苍蝇、臭虫滋生,他们常年生活在神定河畔,深受污染危害,苦不堪言。为了逃避恶臭熏天之苦,过往行人总是快速驱车,掩鼻而行。记者在现场观察到,由于长期遭受污染,河水富营养化现象十分严重,随处可见大片的河床象沿海地区发生的赤潮一样。

4月28日,记者再次前往受污染危害最严重的的八亩地村和龙潭村采访,站在村头,一股浓烈的恶臭气味扑鼻而来。村民们纷纷诉说:多年以来,臭水河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而且给他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据二位李姓女村民介绍,以前菜地都用河水浇灌,水体受污染后,蔬菜大幅度地减产,甚至一浇水就死。后来虽然采用井水灌溉,但在菜市场卖菜时,她们也不敢说自己是神定河畔的菜农,不然,她们的菜是绝然没有人要的。

另一位名叫张子玉的村民说,以前枝头硕果累累,现在不知什么原因,果树都不挂果了。由于发臭河水的长期渗透,地下水也被严重污染,村民们打的水井都到了几乎不能食用的地步。记者亲口尝了一下井水,感觉有一种令人作呕的怪味。

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十堰市十宝皮革有限公司排出的废水各项监测指标都严重超标,其中仅化学需氧量超标就达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因为河水遭受严重污染,流域内居民到处上访反映,但至今没有任何结果。

  “一控双达标”达标了吗

记者曾多次前往十堰市十宝皮革公司调查,发现以下问

题,该公司投资 300多万元建设的污水处理站,只是在应付检查时运转,平时一般闲置不用,设备锈迹斑斑。关于污水处理设施不能经常运转的原因,该厂负责人称,一是运转成本高,每处理1吨废水需花费1.5元成本,企业难以承受;二是因处理设施不符合质量和工艺要求,处理制革废水效果差,即使满负荷运转,也难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因而不如不运转。

在采访中,经常路过此地的个体工商户刘旺平一行3人对记者说,象这样的污染企业,早就该关闭了。

另据了解,该厂的污水处理站是十堰市环保部门负责设计施工的,虽然运转效果差,废水处理难以达标,甚至经常不运转,环保部门也不能理直气壮地进行强有力的监督管理。

值得深思的是,尽管有这么一些重大的污染源存在,尽管不堪污染重负的神定河在呻吟,但该市有关部门一方面漠然视之,另一方面为了谎报政绩,骗取荣誉,在上报材料时,竟然振振有辞地宣称该市已经完成了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目标,同时,整天热衷于花费巨资请人撰写所谓“生态城”、“环保模范城”方面的专著。

  市长的承诺能兑现吗
         前不久,十堰市市长赵斌在首都北京参加全国环境与

健康产业成果展览会时发表题为《建生态屏障送洁水进京》的演讲,他表示,作为有名山、名水、名车的十堰人民,将保护好水源资源,全面实施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加强南水北调水源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向首都人民送一口洁净水、放心水。同时,他诚挚地欢迎将与十堰人民同饮一江水的北京人到十堰探饮水源头。

日前,记者在位于神定河下游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工地采访时了解到,日处理能力5.5万吨的十堰市污水处理厂只是按照处理生活污水的工艺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即使竣工投入使用也不能解决神定河的工业废水污染问题。

如果神定河污染问题再不彻底根治,如果北京人果真来到十堰探饮源头水,当他们看到一河乌黑发臭的神定河水每天正以20多万吨的流量汇入滔滔汉江时,他们将会作何种感想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这一报道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新华社《内部参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内参》、人民日报社《情况汇编》、中国环境报50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转载。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和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等领导人分别在此新闻稿上作出重要批示。中央和湖北省有关部门先后派出共九批人员到十堰市现场检查和调研水源区环保工作。

一时间,水源区十堰成为全国注目的焦点,各路媒体记者云集十堰,纷纷进行跟踪采访报道。

对于新闻媒体披露的问题,温家宝同志及时作出了重要批示,他心系水源区的环境保护,并亲临十堰视察。他告诫当地党政负责人:一定要切实做好汉江上游生态和环境保护,严禁上污染项目,否则南水北调的基础就会瓦解。

随同温家宝同志视察工作的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明确指示:“一定要确保丹江口水库优良水质,让京津、华北人民喝上洁净的放心的汉江水。”

汉江在十堰境内集水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汇入汉江,其入库水量占入库径流的90%以上。十堰境内汉江流域的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南水北调中线水源的水质安全。

十堰又是水源区内最大工业城市。这里有中国特大型工业企业——东风汽车公司和数以百计的工厂。此外,十堰所辖6县(市)城区都在丹江口水库上游,生活在库区的340多万十堰人,对水源区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十堰还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49.6%。怎样治理水土流失,减少水库泥沙淤积,是十堰人面临的一大挑战。

2003年,经国务院有关部门审定,同意计划批拨给十堰市总额达26亿元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并要求当地政府尽快制定有关方案,呈报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项目。根据一个项目对应一笔资金的原则,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监督将项目和资金逐步落实到位。

几年过去了,十堰市已经制定出了资金总额共13亿元的项目方案,遗憾的是,其余的计划资金却未能找到相应的环保项目。

时任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局长的翁立达说,中新社这篇被认为是披露问题的“负面报道”,引出了水源区面临的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敲响了警钟,推动了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污染源治理工作。

近年,为服务南水北调,十堰市在所制定的《南水北调水污染防治规划》中,提高了污染控制河流的水质标准,并规定,严禁在汉江支流堵河、神定河等河流沿岸新建或扩建小化工、小电镀、小造纸等“五小”企业和其它高污染企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因诸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加之当地环保工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说只是为了“做秀”的需要,因而,这些规定很难真正执行到位,水源区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环保专家揭秘:水源区最大环保工程是摆设

2003年底,总投资3亿元的汉江上游最大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十堰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迅速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标志着十堰市为保护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的水环境开始迈出了第一步。然而,这项被当地政府称之为“德政工程”的环保工程建成后却长期不能正常运转,成为展示政府形象和面子的摆设,因而又被媒体称之为“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最先揭露此秘密是湖北省著名环保专家、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环科院总工程师沈晓鲤。

沈晓鲤多次到神定河污水处理厂考察,曾经就该污水处理厂运行存在的问题给当地政府写过报告,因为他察觉到了污水处理厂的秘密,尽管各个程序也都在运转,但搞环保的一看就明白是在空转,也就是说进来什么水,出去还是什么水,根本没有经过严格意义上的处理程序。

专家揭示的这个秘密正好证实了笔者到神定河污水处理厂调查时发现的问题:该厂的运行报告的关键指标——入厂水质和出厂水质一栏常常是空白。

2005年7月的一天,笔者曾到神定河污水处理厂调查采访,该厂负责人兴致勃勃地介绍着工艺流程,所见的污水处理各个环节,也的确都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而一份运行记录却暴露出污水处理厂相当长时间在闲置:2月、3月污水处理厂都没有运行,6月初到7月初也没有任何运行记录。剩下的时间,即便运行记录表明设备在运转,但运行报告却残缺不全,比如,表明污水处理厂是否正常运转的关键指标——入厂水质和出厂水质一栏常常是空白。

厂负责人解释说,2月、3月污水处理厂没有运行是因为厂里考虑让职工过一个祥和的春节,多放了几天假。春节从2月9日(正月初一),一直过到了3月底。

值得一提的是,截止笔者采访时,污水处理厂因过春节放假停运两个月之事,居然没有被任何领导或监督部门“发现”。

 春节后,没运转几天的污水处理厂在6月初又停下来,一停停到了笔者采访前夕。这一次,厂负责人的解释是,6月以来,十堰市用电紧张,污水处理厂被拉闸限电,处理设施也就停了。

其实,十堰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的问题早就被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媒体所关注。有人早就不客气地指出,十堰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是个典型的样子工程———有人参观它就运转;平时就停。投入巨额资金却只造了个供人检查、参观的“摆设”。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投资数亿元,关系南水北调水源水质安危的环保工程“撂了荒”?

十堰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解释说,运行经费紧缺、运行资金缺口巨大是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转的首要因素。

有关法规规定,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向排污者提供污水处理的有偿服务,通过向居民、工厂等用水户收取污水处理费,保证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为保证收缴率,污水处理费应该同自来水费捆绑收取。

十堰市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地从2002年开始征收污水处理费,每吨0.25元。笔者查看了十堰市政府提交的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称,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资金来源于国债、银行贷款等渠道,只有污水处理费收到每吨0.65元才能确保污水处理厂还贷和正常运转。另外,由于污水处理费没有和自来水费捆绑收取,污水处理费收缴率不高,尤其当地的一些企业更是收费的老大难。

一方面污水处理费远远不能维持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收缴率不高,污水处理厂自然是开开停停,只供检查、参观。

影响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的另一个原因是,十堰市污水收集系统(管网)建设滞后,污水不能全部收进污水处理厂。“有米下不了锅”,也是污水处理厂设备闲置的一个原因。

虽然神定河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日处理能力是16.5万吨,但目前由于管网只能收集5.5万吨污水,处理厂远远“吃不饱”,只能运转一部分机组。有专家担忧,设备长期闲置会折减服务寿命。

此事引起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关注,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领导委派环境移民司司长张力威带队到十堰市检查。张力威认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安全保障区的十堰市,应该国家相关规定,采取措施足额收取污水处理费,保障污水处理厂常年正常运行。

十堰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政府正计划把污水处理费提高到每吨0.4元,但即便这样也不能确保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虽然政府计划在未来两三年,要把污水处理费提高到0.8元。但高于0.4元,当地居民可能就负担不了了。

神定河污水处理厂投资2.76亿元建成,现在还贷付息的压力很大,十堰市政府希望国家将6000万元国债转贷资金转为无偿国债,再扶持一下地方筹措的1.31亿元配套资金。这样还贷的压力小了,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就能直接补给污水处理厂做运行费。

十堰市政府希望,国家从调水成本中列支专项资金,建立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的专项补贴机制,确保神定河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环保专家沈晓鲤也多次向有关部门建议,治污的部分费用应纳入中线供水成本中,比如设立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基金”等,建立多渠道收费机制以确保治污设施运行经费到位。

但张力威带队检查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的专家不同意这种做法。他们认为,虽然保护丹江口水库水质是为了保证一库清水向北流,但环保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对本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责。这意味着,无论有没有南水北调工程,地方政府都有责任保护丹江口水库的生态环境安全,不能把污水治理的费用寄托于南水北调工程。

十堰市作为水源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其绝大部分城市污水通过神定河最后汇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的资料表明,目前神定河水质极差。专家指出,如果神定河污水处理厂继续开开停停,不能正常运转,造成神定河水质的恶化,将成为现在还是二类水质的丹江口水库的水质安全隐患。

另外,污水处理厂是根据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工艺要求进行设计建造的,不是万能的,即便正常运行,也只能对城市生活污水作一些无害化处理,无法有效处理当地各类工业企业排出的含有大量复杂污染成份的高浓度的工业废水。

由此看来,十堰市的环保工作现状不容乐观,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任重道远。

 

第三章:水源区所淹没古籍和文物的保护

 

中线工程沿线:中华古代文明的见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文物保护区域主要包括“丹江口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汉江中下游四项工程”三大部分。这一地区连接着商文化、夏文化、楚文化、燕文化等重要文化区域,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其中,丹江口水库位于中国古代南北、东西重要文化过渡地带,堪称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集结区,集结了中华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精华,周边留下了郧县古人类遗址、远古恐龙蛋化石群、大量的古墓葬和武当山古建筑群。

中线工程总干渠沿线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带:这里是史前时期的山前过渡地带;先秦时期商文化中心;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郑韩文化、赵文化、燕文化中心;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及金、元、明、清时期的文化中心。

权威部门认为,整个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其古籍和文物浓缩了中华古代文明的成果,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

经确认,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工程涉及文物点550处,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涉及文物保护点190处,发掘和保护任务十分繁重。

湖北省文物局先后组织武汉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所等单位专家学者,勘探丹江口市和郧县库区,对淹没区熊家庄遗址、北泰山庙墓群等6处重要文物点进行抢救性发掘,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所在地十堰和引江济汉工程沿线的荆州、荆门、潜江等地,纷纷垫资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

神秘“小故宫——静乐宫的抢救和复建

丹江口大坝一期工程建成后淹没的是当地历史上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也淹没了大量历史文物。一期工程中,文物部门共拆迁包括净乐宫在内的地面文物11处,并对100多处无法搬迁的地上文物留取了资料,但大量珍贵的古建筑淹没在水库下。 

为了使道教圣地武当山古建筑群得到完好保护和完整的展示,湖北省文物部门已将净乐宫部分建筑列入南水北调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中。

始建于1412年的净乐宫号称“小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宫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八宫之首”。1967年11月,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开始蓄水,位于老均县(后改名丹江口市)古城的净乐宫正在淹没区内。蓄水前,净乐宫的大小石牌坊、大小龟驮御碑及其他石雕构件等800多件文物,被迁至新城丹江口市的郊外荒地,净乐宫包括500多间古建筑在内的其他部分都和老均县古城一起沉入水底。 

绝大部分已经沉入水底的净乐宫,是32年前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完工后的最大遗憾。而随着净乐宫一起沉入水底的,还有著名的迎恩宫、周府庵等173处古建筑及万余座古墓葬。 

随着丹江口水库二期加坝工程上马,考古专家认为,这既是一次新的挑战,也是一次弥补遗憾的难得机遇。 

1998年以来,丹江口市已经采取垫资、贷款、自筹资金等方式,在选定的净乐宫新址修建宫墙、复原大石牌坊等。 

2000年,文物工作者利用枯水季节,从处于水库消落区的净乐宫原址上又陆续“抢回”了200多件露出地面的石雕构件。 

2005年5月10日传来消息:在经历了40年风雨后,躺在丹江口市净乐湖北岸的800多件石雕构件文物,将在复建后的净乐宫中重放异彩。 

日前,笔者在离丹江口市城区约5公里处的净乐宫复建工地看到,在1000多米长的宫墙内,一个通宽31.9米、高12米的冲天式大石牌坊已耸立起来,山门的基础部分基本完工,两个8米高的龟驮御碑也已归位。 

在工地办公室外的小院里,还堆放着不少精美的石雕艺术构件,如精美大气的云纹石柱、神态逼真的各种神像,以及运用了透雕、镂雕、圆雕等多种手法的龙纹碑额等。这些从净乐宫原址抢救出来的石雕构件,都将运用到复建后的净乐宫建筑中。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说:“尽管整个净乐宫已被拆毁、淹没,无法再现原建筑,但将现存的1000余件珍贵砖石建筑构件复建起来,是完全可能的。” 

以老均州为代表的古代民居将重放异彩

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均县人回忆,“铁打的均州(当地人对均县的俗称)”不仅有着厚厚的城墙,还有许多像净乐宫那样精致的古建筑。 

据资料显示,“位于净乐宫前的均州城南大街是均州城的主要街道之一,这里的街道、民居全为明清建筑,青石板路面极为古朴典雅。” 

今年70岁的刘明秀太婆已迁居十堰市均县镇50年,至今还记得老均县的模样:“我20岁以前一直住在老均州,家就在山岳宫和火星庙附近。那里清一色的青瓦木板房,气派得很。房子的石柱和门窗上都雕着花鸟,特别好看。” 

湖北省考古所地上文物保护研究室负责人说:“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老均县的一些传统民居、城隍庙等建筑都极具文物价值,都应该象净乐宫一样整体搬迁。”

为防止一期工程淹没大量地上文物的遗憾重演,湖北省文物部门在二期工程中锁定了遇真宫、郧阳府学宫、浪河老街、小西关传统民居等31处地上文物点。这些文物点将采取整体搬迁、复原重建等多种方式进行保护。与建大坝一期工程时期相比,更多地上文物点将在二期加坝工程中被锁定。

对古遗址和墓葬的抢救性发掘

距丹江口市130公里的均县镇北泰山庙墓群,是二期工程中的一处重要文物点。正在那里参与发掘工作的丹江口市博物馆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多为低丘河谷,消落区面积巨大。而那些原来已沉入水底的遗址和墓葬,就在库水的消落冲刷下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不仅破坏了遗址和墓葬,还引发了严重的盗墓。 

笔者随这位工作人员来到离发掘工地不远的水库岸边,只见不少刻着菱形花纹的汉代墓砖七零八落地躺在岸边,有的还十分完整。一处墓葬最上端的斗拱和最下端的基底都暴露无遗。在清澈的江水中,还依稀可见墓室的轮廓。 

这位文管人员指着水中长满青苔的墓砖痛心地说:“天晴的时候,水库底下一大片完整的墓葬看得清清楚楚。因为没有充足的发掘经费,我们只好眼睁睁看着这些墓被水一点点地冲毁。” 

近几年,湖北省文物部门的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抢救丹江口大坝一期工程的库区文物,目前已多次对一期工程中的古遗址和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对一期工程消落区和二期工程淹没区的文物点进行全面复查和补查,最终确定了210处地下文物点。 

湖北省考古所负责人说:“由于一期工程中有关的文物保护工作与考古发掘工作没有做完,留下不少遗留问题。”

这位负责人还说:“一期工程中遗留的文物保护问题若不加紧采取补救措施妥善解决,二期工程蓄水后必将成为永远的遗憾。现在,我们还可以想办法尽可能抢救一期工程消落区的文物,但到二期工程蓄水后,这种可能性将不复存在。和一期工程相比,现在的文物保护意识更强,保护手段也更多更先进,一期工程留下的遗憾可利用这一契机予以弥补。” 

 

第四章:梦圆时分

 

引江济汉工程的启动

南水北调工程首要目的是解决北方地区严重的缺水问题,因此工程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生态环保工程。南水北调不仅给北方补充水,还有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使汉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健康发展,实现“双赢”。

丹江大坝加高以后,一库清水流往北方,必然影响汉江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需要,因此,必须引长江之水到汉江下游进行补充。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配套工程,建成后可基本解决中线调水95亿方对汉江下游灌溉、供水、航运和环境的影响,同时补充东荆河的灌溉水源,从流量上基本控制汉江下游“水华”的发生。

推荐线路龙高I线进水口位于荆州市李埠镇龙洲垸,出水口为潜江市高石碑。渠道全长67.1公里,进口渠底高程26.5米,出口渠底高程25米,设计水深5.72-5.85米,设计底宽60米,各种交叉建筑物共计78座。工程静态总投资58.81亿元,其中不考虑通航投资为48.51亿元,考虑通航部分需增加投资10.3亿元,总工期4年。

目前,引江济汉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已于2006年3月通过了水利部水规总院预审,并已纳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整体可行性研究报告》,即将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工程初步设计已于2006年底完成,可望今年国庆节前夕正式开工。

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北京段工程分为10个单项工程,分别为北拒马河暗渠、惠南庄泵站、PCCP管道工程、西甘池隧洞和崇青隧洞、大宁调压池、永定河倒虹吸、卢沟桥暗涵、西四环暗涵、团城湖明渠、铁路和地铁交叉工程等。

北京西四环暗涵是南水北调中线难度最大的一部分,它将穿越北京市城区的大型建筑物,上接卢沟桥暗渠,下接团城湖明渠,全长12.64公里,为总干渠末端的控制性工程。2005年5月28日,一阵炮声,响彻云霄,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北京西四环暗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暗涵进口位于丰台区大井村西京石高速路永定路立交桥西南角,穿越永定路及京石高速路后沿高速路北侧向东北 约1.4公里由岳各庄桥进入四环路下,沿四环路向北 约11公里在四海桥处离开四环路北行约500米与团城湖明渠相接。该工程于2005年5月底开工建设,计划2007年10月竣工。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基本自流至北京,输水总干渠全长1267公里。北京段工程位于中线工程的末端,北京段起点自房山拒马河,经房山区,穿永定河,过丰台,沿西四环路北上,至颐和园团城湖,全长80公里,全部采用全封闭的管涵输水方案,穿越永定河等32条河流、京石高速等干线公路12处。

根据工程规划,2007年河北省4座大型水库的水进京,2008年黄河之水调入北京,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线建成后长江之水也可调入北京,实现引江水进京的目标。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开工

南水北调中线穿越黄河工程已于2005年9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当天上午,在河南温县冒雨举行了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开工仪式。开工仪式上,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宁远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穿黄工程和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全线建设阶段。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中投资较大、施工难度最高、立交规模最大的控制工期建筑物,穿黄工程将采用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盾构技术进行挖掘施工。据悉,这也将是首次用盾构方式穿越黄河。

据了解,总投资为31.37亿元的中线一期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其任务是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向黄河以北地区供水,同时在水量丰沛时可向黄河相机补水。一期工程设计流量为265立方米/秒,加大流量为320立方米/秒。

根据工程设计,被选定的穿黄线位于郑州市以西约30公里的孤柏湾处,起点为黄河南岸王村化肥厂南,终点为黄河北岸温县南张羌乡马庄东,渠段全长19304.5米。进出口点设计水位分别为118米和108米,水位差10米,由此形成的水压将使北调之水自流穿过黄河。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预计2010年3月底完工,届时滚滚长江水将通过单洞直径7米的隧洞自流穿过黄河,实现长江、黄河两大江河千里携手。

历史的最强音:中央关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

2004年1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照肃率领全国人大调研考察组来到了湖北十堰。

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环境保护问题,宋照肃一行在十堰市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研考察。在听取有关方面的汇报并多处实地考察后,宋照肃就如何进一步搞好水资源保护,协调好库区经济发展和调水工程之间的关系问题作出重要指示。

宋照肃说,水环境保护是社会公益事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要加强监督,坚持依法处理各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案件,把水源保护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要积极探索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解决好广大农村的面源污染问题;要高度重视工业污染等点源污染及城镇居民生活污染等方面的治理工作,建立立体式环境污染防控网,促进生态环境全面好转。  

在考察调研中,宋照肃反复强调,十堰市一定要从加强水资源保护入手,服务好南水北调,确保一库清水送京津。

2004年10月25日,是推动南水北调工作进程的重大历史意义的日子。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温家宝主持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曾培炎、回良玉出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建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工作和南水北调工程基金方案的汇报。

在此次会议上,温家宝发表长篇讲话。他说,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工程沿线各省市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温家宝说,中央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南水北调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在建工程进展顺利,东线治污正在展开,项目法人组建基本完成。这些都为工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温家宝指出,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顺利进行,要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正确处理工程建设与治污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调水与节水的关系,正确处理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要坚持节水为主,治污优先的方针。建立良性的调水和用水机制,建设节水型社会。把水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使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清水走廊”、“绿色走廊”。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建立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全过程质量监督,努力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成为一流的水利工程。

温家宝要求,要采取得力措施全面推进工程建设。一是加快前期工作,保证工程建设按计划进行。二是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使工程建设尽快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三是加强建设资金管理,严格控制工程投资。四是切实做好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工作,促进工程建设顺利实施。五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温家宝强调,南水北调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确保如期实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目标。

温家宝总理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极大关注和支持,给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广大建设者们以极大的鼓舞,成为推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历史进程的最强音……

世纪梦圆兮!

(2005年10月十堰)

 

责任编辑:于安文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18-2023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QQ:3683127117 投稿邮箱:3683127117@qq.com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