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佳作呈现 > 散文杂文 > > 正文

烧火棍牡丹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杨盛龙 时间:2023-05-19

又是莺飞草长三月天,我回到渴别多日的湘西老家。老屋东头那棵老牡丹花开正盛,就像我家久不见我的老黄狗一样,摇头摆尾,喜气洋洋地迎接我。

这棵老牡丹一米多高,老树枝覆盖一米多见方的地面,每到季春,碗口大的牡丹花开一朵朵一丛丛,粉红向天,开得热烈火爆,蓬勃壮观。这老牡丹经了些沧桑,是有故事的呢。

多年以前,我家试图引种移栽牡丹,移栽了几年都没有成活。一般栽树在春天。俗话说:栽树不让树知晓。植树造林应该在树木没有萌发的早春移栽。牡丹萌发比所有树都早一段时日,通常过年期间就发芽了。在常规的植树季节移栽牡丹,它的芽苞已经萌发,就不容易成活了。

后来的一年,我家赶在过年之前移栽牡丹,成功了,它发芽长叶,显出生机。第二年正月初头,那牡丹猩红的芽苞萌发起来。春日载阳,山清水秀,蜜蜂分群,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桃花红,李花白,油菜花黄灿灿,蜜蜂在花间采花粉,嘤嘤嗡嗡,好不热闹。牡丹树丛层层叠叠的绿叶间好几个花苞鼓起,越来越大,像蜜桃。牡丹开花啦,碗口般大,好不热闹。

牡丹号称花王,具有国色天香的美誉。牡丹具有铮铮傲骨,性格倔强。传说,武则天皇帝早春之日欲游逛上苑,吟诗一首:“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桃李等树木不敢违抗圣旨,纷纷开放,唯有牡丹没有动静。武则天一怒之下,下令将牡丹贬到洛阳。牡丹到了洛阳,迅速发芽长叶,开出盛大美丽的花朵。武则天闻知,更加生气,下令架火焚烧牡丹。那牡丹枝干被烧得焦黑,依然大朵鲜花盛开,更加娇艳,被称为“焦骨牡丹”。

在树木百花中,牡丹是萌发最早的。它不像其他许多树枝头年长花骨朵儿,春天来时先开花后出叶,而是先长出叶子再长花骨朵儿开花,逗人喜爱。

我家的那棵牡丹越长越茂盛,主干越来越粗壮,年年装扮绚丽的春天。全家人看着那些大朵大朵的牡丹花,心花怒放。到第五年秋天,我们收获那棵牡丹。挖出一个大坑,将粗壮一些的牡丹根截取下来,留下细根须和枝干,分成三棵,分别栽植。我和父母将牡丹根刮掉表皮,抽出木芯,将丹皮晒干,卖到药材公司,获得相当于一个学徒工半个月工资的收入,那在当年是很有点显眼的,用以办了几件事。

那之后,我家每年从老牡丹蔸分出小棵,再过三年,栽植了两排几十棵牡丹,观赏鲜花盛开,每过三四年挖起两棵,收获丹皮,收获满满。

自从农民土地入社,给每人留下一分菜地,人口多的家庭每户不到一亩的自留地,各家种菜、养鸡鸭、炒菜下饭吃,被叫做小生产。干部经常用喇叭筒高喊: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对资产阶级全面专政,那点儿自留地小生产遭到打击。又一阵风刮来,说是“割除资本主义尾巴”,本来少得可怜的那点儿自留地被压缩一半,各家房屋旁边的果树每户留两棵之外皆归公,房屋旁配风景的竹子留下零星一点之外皆归公,每户只能养三只鸡三只鸭,多养了就是资本主义的。我家的自留地比原来减半,减少种蔬菜以及苞谷、洋芋、红苕等,以瓜菜代充饥的生活更加困难了。我家的小竹园归公,大腿粗小腿粗的竹子两三年间被一批批砍光,为各家各户编织箩筐、整修背篓等用具,那点儿“资本主义尾巴”成为大家的共产,以后再发出的竹子只比筷子粗一些。我家的一长排茱萸树归公,结的茱萸籽没有人采摘,老红了,掉落,腐烂。我家房前房担头的零星牡丹都归公了。

有一天,我到生产队屋,见到我家的那棵最粗壮最长的牡丹树干被扔在生产队的大灶前当烧火棍,棍梢被烧焦。我想到,牡丹花好大好漂亮啊,那是我家最早的那棵牡丹植株,从它的根蔸上分出多少植株,多年来开了多少次花,收获了几多丹皮啊!

我将那根烧火棍牡丹拿回家,与别的一些树棍一起,别在菜园子边上插进泥土作篱笆。

春天来了,万物竞发。我发现,那根烧火棍牡丹竟然发芽了,还有懒篱笆树也发芽了。我挖刨了一些泥土给烧火棍牡丹垒培上。

十几年饿肚子的日子使大家都很难受。之后,农村放宽自留地限制。为了完成向国家缴送派购猪任务,给每户划了四分饲料地。各家被收归公的果树和竹园等回归原主。再后来,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所有田地分到户,由各户种植管理。

一年又一年,那烧火棍居然长成一蓬新的牡丹,叶片簇拥,花朵盛开,成为一道靓丽的景观。

湘西农家的火塘四季延续着火光。即便是夏秋时节也燃着火,为睡摇篮的小娃儿做伙伴,飘着青烟熏赶蚊子,白胡子老公公随时将长烟杆伸进火塘接火吸烟。天冷季节,全家人围火塘而坐,烤火,讲白话。火塘上方的炕架上挂着猪肉块、香肠等,烟熏腊味。晚间,全家人围坐火塘烤火,讲古,摆龙门阵。小伙子被指派到院子里搬柴抑或取什么东西,或者从邻居家串门回家,总是从火塘里抽取一截燃烧的柴火棍,边走边摇晃着,借着那很小一点儿忽明忽暗的光亮,摸索夜的黑。听老人摆古,讲过去的事情,使人感叹:那如同火塘柴火棍般的烧火棍牡丹也有春天啊!

 

作者简介:

杨盛龙,湘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在文艺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散文》《中华散文》《美文》《中国散文家》等发表作品约两千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文库1949~1999》《中国散文大系》《读者》等选载,出版散文集《西湘记忆》《二酉散简》《杨柳依依》《心心相依——中华56个民族散记》等二十余种,《中国当代文学史》等十多种文学史著专节专题评介。

 

责任编辑:张国民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18-2023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QQ:3683127117 投稿邮箱:3683127117@qq.com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