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佳作呈现 > 报告文学 > > 正文

树高千尺 根深沃土

来源:原创 作者:郭红新 时间:2023-04-04

 

树高千尺  根深沃土

——记金华籍著名作家朱吉荣

 

郭红新

 

 

引子 岁月如歌

 

生活不在于追求多么伟大的壮举或是拥有轰轰烈烈的经历,而是在平凡中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初心不改,踔厉奋进。不管命运多么不公,生活多不如意,都要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地走下去。人生是一场永不止息的奔跑,没有重复的风景,只有奇迹的见证;没有相同的路标,只有选择的岔道口;没有明确的终点,只有追求的永无止境。

朱吉荣的人生岁月可谓丰富多彩,曲折传奇。

5岁那年,母亲与奶奶因病无钱医治而相继离开了人世间。父亲只好将年幼的朱吉荣送到外公外婆家。在外公外婆的呵护下,朱吉荣渐渐长大。跟随外公外婆学会了本该不属于他那个年龄段所要做的放牛、割草、插秧等农耕活计,学会了自立自强、独立生活的技能。与外公外婆生活的那段时间,是他人生岁月中难忘的经历!

进入初中阶段,朱吉荣先在义乌大成中学上学,后随父亲来到金华在金华一初读学。初中毕业后,父亲将其送到部队淬炼。在部队大熔炉,一边苦练杀敌本领,一边学习文化功课,并尝试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迅速成长为尖子班班长、“神炮手”、“郭兴福式”教学班长,多次荣获连、营、团嘉奖,被誉为军营“土记者”。1968年从部队复员回金华曾在工厂任厂办秘书、工会干事、厂《环球月刊》主编、编委会副主任等职。1992年创办金华群星影视广告公司、金华群星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搏击商海,成为时代的弄潮儿。1998年朱吉荣赴中央党校协助博导张蔚萍教授编辑组稿、出版发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任《年鉴》执行副主编、执行常务副主编。在中央党校编辑出版《年鉴》期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报告文学作品,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中国交通报》《华夏纪实》《华人英才》《政工师》等省及国家级刊物上。退休之后,历时数年创作出版了报告文学集《沧桑心雨》《沧桑人生》《翰墨春秋》,作品受到读者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好评,获得了较大影响。从2002年开始,历时10余年完成了《赵荫华的人生历程》《高占祥漫纪》《张蔚萍心路历程》3部长篇150余万字纪实文学作品,被誉为“红色三曲”,在岁月的长河留下灿烂的一笔!

岁月是一首无言的歌,一种沉默的激情,悠然的歌唱,无言的疯狂;它可以穿越生命,超越时空,唤起心灵的悸动。岁月是一本书,用经历勾勒悲欢离合,渐凝成惆怅,在阳光下微笑,灿烂了几多时光。岁月匆匆,花香依旧。生命经过尘世烟火的渲染,就会有挫折和低谷。学会在黑暗中向往光明,在曲折中寻找勇气,在孤单中品味亲情,在寒冷中感受温暖。生活中学会微笑向暖,生命就会阳光明媚。心中有了阳光的温暖,生命就不会孤单寒凉。

岁月静好,安之若素。

聆听岁月,轻捻那些遗落在指尖上的时光,曲曲折折、深深浅浅、细细碎碎,便汇聚成一串串生命的足迹……

 

 

第一章 少年磨砺志弥坚

 

东朱,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沃土!

东朱由朱姓聚族而居形成,始称梅溪,五代后周时,因蒲墟朱氏十八派始祖朱禄,卒后葬于梅溪野塘山,长孙世东尊父临终之托,代身守庐,后周显德甲寅迁居梅溪,因其地在,故名为东朱。至宋仁宗时,七世孙朱纲仕宋集贤院学生时,家族小有发达,始建宗祠祭先祖。至元初年又有朱姓十七派子孙迁入,村庄愈加兴旺。

东朱村地处双峰尖脚下,以山为屏,古木参天,绿荫隐没,风景秀丽,溪水长流。千年雪峰岭可达东阳、永康,是义乌、东阳、永康三市交界地,稠岭线穿村而过,是义乌市赤岸镇文化底蕴深厚、享有盛名的千年文明古村落。

1948年12月,朱吉荣出生在浙江金华义乌赤岸镇东朱村。

 

1.痛失双亲将何去?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朱吉荣已是个能明晰记事的小男孩。

记忆中,母亲王秀菊的身体一直不好,身子骨瘦弱、体力单薄,偶感风寒就会发烧咳嗽,总是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奶奶的年龄大了,身体也不怎么好,只能呆在家里料理简单的家务。下地干活都是母亲一个人承担。母亲脸色苍白,少有血丝。按中医讲,属那种体弱气虚、气血不和、肝脾功能衰弱之症。若是下地干活,就气喘吁吁,额头直冒汗水。晚上,腰酸背疼,腿脚麻木,常常因疼痛难忍而无法入眠。父亲朱承奎在金华县食品公司工作,每星期只能回来一天,放牛割草、整修水田、育苗插秧、种豆收割等农活由母亲承担。母亲自从生育后就没有完全恢复,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清贫的生活,比村上同龄妇女显得苍老了许多。艰难的岁月在母亲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无情的病魔折磨着母亲虚弱的体格。面对生活,母亲不得不拖着疲倦的身子拼命挣扎,用瘦弱的身躯扛起家庭的重担艰难前行。

年幼的朱吉荣似乎意识到母亲那样的身体不会支撑得太久,但怎么也不会想到,事情来得那么突然。在后来的日子,每想到这件事,内心总是充满惆怅和无限愧疚。因此,他常常告诫自己,要把对母亲的思念全部回报到父亲身上,极尽孝子之心,尽力弥补对母亲深深的情义!父亲病重的日子,他精心服侍,耐心照顾,端茶倒水,送药喂饭,直至父亲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光。

“吉荣呀!快快长大,要多吃饭,身体吃得棒棒的。身体好了,干活才有体力。”一天上午母亲睁开疲倦的眼睛,抚摸着他的头疼爱地说,“妈这身体太没用了,给你遮不了风、挡不了雨,以后得靠自己扛……”母亲脸色蜡黄,气息微弱,极其费力地坐起来靠在床背上。

朱吉荣急忙拿过枕头垫在母亲身后。

母亲欣慰地笑了笑,伸出手帮朱吉荣整理衣衫。

朱吉荣眨巴着大眼睛,静静地站在床边,细细地听母亲一点一点地诉说,可他却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

母亲靠在床背上目光凝滞,长长地喘着粗气,眼神里已没有了光彩……

朱吉荣轻轻拍打着母亲的胸脯,试图阻止母亲不要说话,母亲似乎用尽了全身力体,仍是不知疲倦地说着说着……

那天母亲说了很多,有些内容已记不太清楚,母亲始终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然而,人的生命是那样的脆弱,在经历了风雨极度摧残之后,终于无力地轰然倒下!母亲带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家人的难割难舍,永远地倒下了!

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应该是享受母爱的年龄,但朱吉荣却永远地失去了母亲,失去了一个孩子应有的母爱,以至于到后来竟然不知道什么是母爱了?!但他能从书本上的文字里读得懂,从其他孩子的举动中感受得到,从他们母亲的眼神里觉察得到……

 

屋漏偏逢连阴雨!

在料理完母亲的丧事后时隔几天,奶奶的病情突然出现危机。疲惫不堪的父亲还没有从伤痛中回过神来又必须得面对病情日益加重的奶奶。

奶奶可能是由于母亲的离去深深地刺痛了她那颗早已苍老而脆弱的身心,或许是由于母亲的病痛不忍给父亲增添麻烦而硬撑着,可一旦内心强大的精神支柱倒塌之后,也就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在生命的迷茫中丢下了她所疼爱的人,撒手而去……

短短五六天时间,一下子失去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对年幼的朱吉荣来说无异于致命的打击,命运似乎要他把所有的痛苦尝个够!

“吉荣这么小,他(朱承奎)一个男人家,还要工作,怎么带孩子呢?”外婆徐月华跟坐在门口抽水烟的外公王式安商量。

外公端起杯子喝了口水放下,掏出烟袋,挖了一锅烟点燃深深吸了几口,吞出浓浓的白烟,慢条斯理地说:“家里一下子出了这么多事,也真够难为承奎的,咱们……咱们总得想办法帮着分担一点吧!”

朱吉荣静静偎依在父亲怀里。奶奶的去世使父亲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他坐屋角的木凳上,目光呆滞,沉默无语。

 “依我看,就把吉荣留在我们身边吧!”外婆起身来到父亲身边,“那边孩子多,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孩子们在一起兴许会好一些。”

父亲站起身,拉着朱吉荣的手,“爸、妈,你们年龄大了,我怎么能给你们添麻烦呢!吉荣还是我带着。”父亲将吉荣往怀里搂了搂,脸上浮现出不易察觉的苦涩。

“妈知道你心里苦!只是……只是我那苦命的女儿她……”外婆摆了摆手,强装欢颜,“你今后有什么打算,我跟你爸……我们没人拦着你。”外婆说这话时,扭过身子伤心地抹泪,继尔又坚定地说,“你要上班,一个大男人带个孩子不方便,还是让我们帮你带着!吉荣……吉荣毕竟也是我们的骨血!”外婆说这话时,眼泪直往外涌……

“爸、妈,我……”父亲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停留了片刻,强忍悲痛坚定地说,“爸,妈,不管有多苦多难,我都会一个人带着吉荣,把他养大成人。没有了母亲,还有父亲,我不会让他受一点苦,更不会让他没人疼没人爱。”

听了父亲的话,外婆外公相互看了看,长长叹了口气。

外婆疼爱自己的女儿,却又无法挽留女儿的生命!

苦命的女儿年纪轻轻就这么走了,对他们来说也是致命的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拿刀子往老人的心口上挖!吉荣虽说是外孙,却也是女儿身上掉下来的血肉,女儿不在了,他们怎么可能眼睁睁地看着,活泼可爱、懂事年幼的吉荣没人疼没人管呢?

 

2.外婆家初成长

处理完奶奶的后事,父亲巨人般的身躯彻底垮塌了,倒在床上整整昏睡了一天一夜。临近第二天晚饭时父亲才从床上爬起来,草草吃完饭,便独自坐在房间里发呆。

朱吉荣站在门后静静地望着忧愁满面的父亲,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是人生最大的伤痛。在经历了失去两位亲人的无情打击后,父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面色苍白,容颜憔悴,强健的身躯整个儿消瘦了一圈。梦想依旧在,人生正当年,然而就在此时,父亲却经历了这样的痛苦和劫难,相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都能体味到个中酸楚!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失去亲人和朋友!内心的伤痛只能自己默默地往肚里咽。男儿有泪不轻弹。面对这样的事实父亲是无法接受的,也是难以承受的,但这一切都现实地摆在面前。内心强大、意志坚定的父亲,面对如此这般的生活磨难,却显得脆弱了。

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面对这样的生活境遇,都会黯然失色,伤心落泪!

朱吉荣幼小的心灵深处,第一次品尝到了苦涩泪水的滋味,泪水极不自觉地涌出了眼眶!为不让父亲看到这伤心的瞬间,可爱懂事的朱吉荣转身悄悄来到院子,坐在石凳上,望着天上闪亮的星星。

外婆讲过的故事闪现在朱吉荣脑海里。

外婆家庭院。外婆端着簸箕正在捡蚕豆。朱吉荣坐在外婆面前,胖乎乎的小手学着外婆的做法,在簸箕里挑选个大饱满的蚕豆。

“人为什么要死呢?”朱吉荣眨巴着好奇的大眼睛。

“人呀,都会死的。人就是这样一辈一辈生息繁衍,一代一代存活下来的。生老病死是人类生命不断循环更迭的一种方式。人要是不死的话,这地球就装不下了!”外婆慈爱地抚摸着朱吉荣的大脑袋。

“人死了会跑到哪儿去呢?”朱吉荣又好奇地追问。

“人死了以后呀,就会慢慢地升到天上,变成一颗一颗的星星。到了晚上,星星就会高高地挂在天上,瞪大明亮的眼睛寻找留在人间的亲人。”外婆望着可爱懂事的吉荣,想了想,神秘地说。

“是真的吗?”朱吉荣满脸疑惑。

“是真的呀!”外婆笑嘻嘻嘻地抚摸着朱吉荣红润的脸蛋,满脸地认真。

朱吉荣擦干泪水,抬头仰望黑漆漆的夜空。

夜空中繁星点点,星光闪闪!

“到底哪一颗星星是妈妈呢?哪一颗星星是奶奶呢?他们能看到我吗?”朱吉荣在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抬起小手指一颗一颗地仔细辨认,瞪大眼睛在天空中极力寻找……

第二天天不亮,朱吉荣就从床上爬起来,一件一件装好衣服,尔后静静地坐在床边。两眼肿胀,眼圈里布满了红红的血丝。

“这么早就起来了,小孩子可以多睡一会儿!”父亲手拿牙缸从外边进来。

“我想妈妈!我想奶奶!”朱吉荣声音里充满了凄楚。

父亲放下牙缸走过去坐在朱吉荣身边,轻轻抚摸着儿子的头,将他紧紧揽在怀里。

顷刻间,泪水如滚豆般从朱吉荣的眼眶里汹涌而出……

是呀!如此幼小的心灵却要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这不该是他那个年龄段孩子所能承受的事,可这一切却偏偏降临到了他的头上,所有一切的一切都要让他慢慢品尝……

“他还是个孩子!应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可为什么偏偏就……”

“孩子太小了,如果这样下去,会影响他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

父亲不敢往下想,只是紧紧地抱着眼前这个不到5岁大、聪明可爱却又无人疼爱的孩子,无数次地追问自己……

父亲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能让父亲再为自己担忧!朱吉荣在内心深处无数次地追问自己,他猛地从父亲怀里挣脱,站在父亲面前。

“爸爸,还是把我放到外公外婆家去!”

“这样怎么能行?还是留在爸爸身边,爸爸能照顾得了你的。”

“外公外婆一直很疼爱我,在外公外婆家,有表哥表姐,村上还有好多好多小孩,大家一起玩耍,我们会成为好朋友的。”

看着眼前这个懂事的儿子,父亲才意识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爸爸,你就放心吧!我是大孩子了,在外公外婆家,我不会给他们添麻烦!”朱吉荣抓着父亲的双手央求。

父亲看到朱吉荣如此坚定,内心的担忧减少了许多,欣慰地点了点头。

 

外婆徐月华是朱吉荣的启蒙老师。

外婆是位勤劳贤淑、心底善良的农村妇女,信奉佛教,一心向善。晚年的时候,尽管行动不怎么便利,外婆依然坚持到佛堂诵经拜佛,几乎没有间断过。在村上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无论谁家有个大情小事,外婆都热心帮忙。洗菜做饭是妇女们的事情,无论年龄大小,她们都听外婆指挥,样样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安排得妥妥当当,主家人放心,管事的人省心,事前忙到事后,从不叫苦叫累;也不管谁家有了困难,外婆都会尽力帮助,手头宽裕时施以钱财,遇到灾荒年景就拿家里不多的实物给予救济。

外婆常讲:“一个村院住着,谁家没个难处,能帮一把是一把。”佛堂镇方圆数十里,外婆是个受人尊敬的老人,享有很高的威望。外婆病故后,村上没有一家不为她哀悼的,大伙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把外婆的丧礼办得体体面面,在村上是最高规格的礼遇。出殡那天,就连方圆数里的人都来为她送行,送行的人群排了长长的队伍。

在抚养朱吉荣的那几年里,外婆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在为人处事方面也给予了极大的教导。外婆常讲老祖宗朱丹溪行医救难的故事,启发朱吉荣怎样做善良的人、有作为的人。朱丹溪不畏权贵,专为百姓行医、救死扶伤的品性在朱吉荣幼小的心灵深深扎下了根。作一个有爱心的人,作一个善良的人,凡事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做人做事诚实守信,坚定行善,不断积德,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对事业执著追求,乐善好施,百折不挠,这些做人的高尚品德成了朱吉荣的人生信条。

在外婆家生活的那几年,下地干活的时候,朱吉荣常常跟在外公身边,用心看、虚心学,春夏季节耕地、育苗、插秧,秋收时节割稻碾稻,修整田地,农田里的活都能干得有模有样,特别是插秧,像个大人似的,跟在外公后边,一株一行,端端正正,整整齐齐,排列有序,纵横分明,而且每株秧苗拿捏均匀,整齐划一。朱吉荣插的秧苗,苗壮株旺,成活率高。望着长势喜人的秧苗,外公疼爱地摸着朱吉荣的脑袋瓜子,欣喜地赞叹:“吉荣不简单,小小年纪就能干大人的活,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在外公的教导下,朱吉荣学会了耕地、育苗、插秧,10多岁的时候就能赶着水牛在稻田里耕地,村上的人看到了十分惊奇地说:“式安家的外孙子还真是一把庄稼地里的好手!”

劳动不仅教会了朱吉荣生活的本领,还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增加了智慧。通过劳动锻炼,他掌握了许多干农活的本领,明白了许多生活的道理,以至于在入伍服役期间,野外拉练、越野长跑、战地训练,无论在任何恶劣环境下,他都能快速适应训练的需要,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

在外婆家,朱吉荣渡过了艰难的童年生活,但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其日后从事文学创造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也使他懂得了人生当有所作为,人生必须艰苦奋斗,立志成才,奋发图强,对国家对人民有贡献。在他生命的每一个转折点,都能志存高远、自强不息,把握时机、顽强拼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事业一步一步走向巅峰。

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增加了智慧,朱吉荣在劳动中锻炼成长!

 

 

第二章 金华五中读书

 

朱吉荣到金华读书后,父亲既要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又要注重他的思想品德教育。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父亲深知,没有母爱的孩子更需要父亲的关怀。虽说朱吉荣在外婆家生活了七八年,但父亲对他的教育并没有放松。特别是上了初中以后,朱吉荣被接到金华读书,来到父亲身边,父亲更是加强了对他的教育和引导。

尽管朱吉荣在学校住宿,与父亲相处的时间不多,而每到周末,或是饭后,或是外出散步,父亲都会向朱吉荣了解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学习上有什么问题,及时帮助他排解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忧虑和矛盾。

朱吉荣从小虽然缺少母爱,但他的童年生活并不孤单,依然得到了来自亲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外婆外公抚育他长大,父亲在思想和行动上因势利导,特别是家风家训的良好教育,使他从小就饱受诗书礼仪传统文化的熏陶。

 

3.铭记祖训,清白做人

“善必有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

“爱子之道,在于教;教子之道,在于严。严斯成矣。爱而不教,犹不爱也;教而不严,犹不教也。”

“少不勤苦,老必艰辛;少能服劳,老必安逸。”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古代有关家训家教的格言警句,朱吉荣从小就耳濡目染,心领神会。

家风家训伴随着朱吉荣成长的脚步,深植于骨髓里,铭记在生命中。

朱吉荣视家训如传家宝,教育自己的儿孙,在生活和学习中积极践行“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古训。

家风家训不仅教导启迪着朱吉荣的家人,还深深影响着他的族人和亲戚。他的外甥女陈迪霞在回忆文章中就曾写到:“舅舅朱吉荣从小受祖辈家训的教诲,做好人做善事,勤俭持家,勤奋努力;做事讲信义守规范;做人有志向有追求。”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朱吉荣的曾祖父朱君盛生于1847年10月26日(道光二十七年),是一位立志高远、圣德贤明之人,一生养成勤奋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其天资聪颖,古道热肠,乐观谦和,生性侠肝义胆,妙笔著文,成为晚清时期的一名太学生。曾祖父很重视子女教育,特别是家教很严,其家训:“教育子女不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环境好坏,都必须打磨成具有坚强意志、百折不挠之决心,如磐石之诚信理念,勤奋努力、顽强拼搏、敬业爱家,凡事冷静思考,抉择果断准确,把握时机精准;要有预测趋势的聪慧和独特眼光,发掘自我悟性,人际关系的驾驭与开拓;做人留浩然正气于天地,留清白在人间。”

祖父朱光槱生于1873年12月11日(同治二十年),祖父传承曾祖父的家风遗训,教导家人:“操守清廉,说话有分寸,做事有尺度;持身处世端正庄重,立志存高远,道德有修为,事业有成就,崇尚节俭,精打细算。女人要相夫教子具有贤德,有了贤德才能成为贤妇贤母,凡其所生之儿女,皆为贤人为德业为成功之梦想成真。”

父亲朱承奎,1914年5月14日出生于浙江义乌赤岸东朱村。父亲在家男孩排行居三,家中兄弟姐妹多,家境贫寒,13岁那一年父亲走出大山离开东朱村,独自来到浙江衢县王嘉盛烟店做学徒工,一干就是8年。21岁那一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给民众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们备受事业、饥饿和绝望的煎熬。父亲失业回到东朱村。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暴发,年轻的父亲再次冲出大山,参加武汉、上海抗战。新中国成立后,被组织安排在金华县食品公司和地级市食品公司,负责唐雅、孝顺食品仓库工作。

 

4.“父亲是我满满的自豪”

提起父亲,朱吉荣很是荣耀,他常说:“父亲是我满满的自豪!”

父亲朱承奎打过仗、流过血、立过功,是一位勤劳淳朴、诚实善良、大爱无私、热爱祖国、高度热诚、知恩图报的人,他注重家教、身教,德育培养,关爱孩子。20世纪60年代初荣获过省级劳模,受到时任省长的接见表彰。晚年患病要住院时,父亲还再三叮嘱:“不要花国家的钱了!能在家治就在家治。”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实在拖不过去,才住进金华中心医院。经过全面检查,谁知医生却开了张病危通知单。

“人总是要死的,这种病没有治疗的价值,就顺其自然!”

面对死亡,父亲从不惧怕,表现得从容淡定、举重若轻。父亲去世时,除了家里亲人还有15位医生护士守护在身旁为他送终。父亲是满脸笑容安详地离开人世的。

受父亲影响,朱吉荣从小听着父亲讲述《三国演义》的故事长大。父亲常讲:“不要学张飞的火爆脾气,不要学关羽的骄傲自大,不要学周瑜的心胸狭窄。学问茫茫无尽期,为人第一谦逊好!人生遇到挫折,要做到败不馁、胜不骄。要有‘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之气概。”

“清清白白到世上,清清白白而离去,凡事于国于民于家有益。”

在朱吉荣成长过程中,父亲是他的精神支柱,人生历程的指南和路标。无论是初期的教育还是后期的成长,父亲都给予了他最大的激励和帮助。父亲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引导和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激励和鞭策孩子朝着人生确定的目标奋勇前行。在父亲晚年的时候,朱吉荣给予了父亲最贴心、最周到、最细微的照顾。

他说:“父亲是我的骄傲!在这个世界上,父亲是我唯一可亲可敬的人,我只有把所有的孝心全部回报到父亲身上,才能对得起疼爱我的爷爷奶奶、母亲、外公外婆,这也是我对他们最好的感恩!”

父亲离世后,朱吉荣将父亲埋葬在东朱村老家,从此东朱也就成了他的牵挂。或许是对家乡的思念,也可能是眷恋家乡的那片故土,如果有机会朱吉荣就时常回村上看看,祭拜父亲,看望村上与父亲同辈的老人,听他们讲述家乡的变化,听他们讲述儿时家乡的故事。他始终有一个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做点什么。

朱吉荣谨遵父亲的教诲,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坚定一份信念、一份执著,用手中的笔讴歌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从而造就了他人生的荣耀和辉煌!

父亲是朱吉荣最亲近的人,感恩、回报父亲是他孝顺父亲唯一能做的事。他常讲:“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重资财,薄父母,枉为人子!只要老人在一天,就要尽心孝敬一天,尽最大能力,使她们快乐、生活得更好!”

正是父亲的激励和教诲,朱吉荣才逐渐地热爱上了文学,并在文学创作上苦下功夫,大量的阅读和大量的实践,为其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部队大熔炉里,他一边苦练杀敌本领,一边钻研文学创作,下基层,走连队,采写新闻通讯稿件,撰写人物纪实文章,走上报告文学创作的道路,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几十年风雨人生路,朱吉荣始终牢记父辈的教诲,一辈子做好事、做善事,坚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生活和学习中,铭记家规家训,以家教祖训为纲,自勉自励,自信自强,执著追求,愈挫愈奋,从而生活幸福、甜蜜美满,事业有成、富有建树。

 

 

第三章 军营磨砺成长

 

到部队大熔炉历练,是父亲对朱吉荣最初的设想,也是父亲最明智的抉择。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动荡不安,擦枪走火的风险不断增大。美国第七舰队公然在台湾海峡游弋,中苏珍宝岛事件发生……

国内形势也极其紧张,充满变数,令人眼花缭乱。三年自然灾害的阴霾笼罩在亿万人民心头;苏联“老大哥”态度突然大转变,变着法儿逼迫中国还债;蒋介石又趁机在台湾大造声势,集结兵马叫嚣准备反攻大陆……

国难当头,岂能等闲视之?

好男儿去当兵,保家卫国!

朱吉荣是父亲的唯一儿子。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父亲毅然决然送儿子到部队支援前线,保卫祖国的东南大门……

 

5.初到军营

经过5天5夜长途颠簸,1962年7月7日晚上,火车顺利抵达福州车站。

刚一下火车,脚板踏上福州大地,便使人强烈地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滚滚热浪!

福建的7月比金华更显湿热。这是朱吉荣接触福建的第一感觉!但这里丝毫没有大战来临的恐慌和不安,人们的生产生活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朱吉荣他们便被接兵军人领走,分批乘坐汽车离开福州市直奔军营驻地。他被分配在84师251团二营五连四排火箭筒班,营房驻地位于连江县东湖镇境内。

这次应征入伍士兵大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由于连续长时间乘坐闷罐火车,倒换汽车一路颠簸,大家都非常疲惫。浑身骨头散了架似的,背包斜挎在肩上,散乱地站立在营地大院。面对这一群刚走出校园、离开亲人的娃娃兵,连长和指导员相互看了看,没有言语,吩咐连队食堂准备了丰盛的晚餐。老兵带新兵,安排宿舍,整理床铺。晚饭后,连长和指导员简单叮嘱了几句便让战友们早早休息。

疲劳和兴奋占据了朱吉荣的脑海,思绪里满是激动的符号。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极力控制都无法入睡,为不影响战友们休息,他只能闭上眼睛静静地躺着,任凭激越亢奋的情绪翻江倒海,也不知折腾了多久,也不知是什么原因,竟悄然进入了梦乡……

那天晚上,朱吉荣睡得挺踏实!

 

清晨,嘹亮的军号声把朱吉荣从睡梦里唤醒,快速起床,穿戴整齐,列队进入饭堂。

饭前一首歌是部队的优良传统。

吃过早饭,五连在操场上列队集结。

连长和指导员站在对列前面,连长给大家训话。

“我,五连连长柴俊基。首先,我代表五连对新到来的战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连长和指导员带头鼓掌,大家紧随其后热烈鼓掌。

柴俊基摆了摆手接着讲:“你们来得很及时,为咱们五连增强了战斗力。蒋介石要反攻大陆,你们是来保卫国家安全的。蒋介石什么时候来?随时都可能来,也许是今天,也许是明天,说不定就是今天晚上。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做好战斗准备,随时消灭一切来犯之敌。目前战事吃紧,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将按照军事科目,严格集训,苦练杀敌本领,随时奔赴前线。下边请指导员给大家讲话。鼓掌欢迎!”

战友们热烈鼓掌!

指导员手持资料夹走上前,站直向大家一个标准的敬礼,礼毕后站直。

“同志们好!我叫蔡仙桃,跟你们一样,也是刚到五连接任指导员。从今天开始,咱们就是战友了!”双脚并齐,又是一个标准的敬礼!

蔡仙桃:“同志们,能成为251团2营5连战士,非常荣幸,也非常难得。下边,我为战友们介绍光荣的251团。251团是英雄善战的光荣部队。251团的前身是渤海军区警备6旅11团,1945年9月由地方武装2个独立营和1个警备侦察营组建而成。第一任团长:朱耀华,政委杨爱华;1947年4月升级为华东野战军10纵队29师86团,团长:刘天祥,政委翁默清;1949年1月全军统一编制时改称第三野战军28军84师251团。团长:刘天祥,政委田志军;1949年10月24日,251团参加金门战斗时除部分后勤留守人员外,因未能掌握潮水涨退规律及敌军力量变化等原因而失利,部队全部损失,团长被俘后绝食牺牲,政委被俘后自杀,团长警卫员跳海囚渡带回军旗。”

战士友们个个震惊,一阵喧哗。

“战争有这么残酷吗?”

“哎呀,这几乎是全军覆没呀!生命这就没了?”

“至于吗!打仗哪有不死人的?”

……,……

柴俊基厉声吼道:“肃静!保持肃静!”

战士们停止议论,立即挺胸坐直。

蔡仙桃接着讲:“由原251团留守人员和250团等兄弟部队抽调人员补充重新恢复了251团,驻防福建连江县东湖镇,负责闽北地区剿匪任务,后属闽北指挥部直管。同志们,我们五连更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英雄连。1949年10月参加大嶝岛战役,我们五连又被28军授予‘大嶝岛战斗模范连’称号。”

战友们站起身高声欢呼,热烈鼓掌!

 

6.苦练杀敌本领

为适应战争需要,快速提升新招士兵的战斗力,确保能随时开赴战场,团部下达了战时紧急命令,以连队为单位,新老兵混合编制,老兵带新兵,按照山地作战实战要求,集中时间强化军事技能训练。

三伏天的南国边疆,天气多变,时儿万里碧空,烈日当头;时儿阴云密布,大雨倾盆;时儿轻风吹拂,蝉鸣蛙叫……

军事训练不分天气,不分昼夜,一切以实战为要求,强化各种环境、各种条件下,各兵种间的协同作战训练,各部队之间机动性能。

训练场上,战旗烈烈,沙士飞扬。

251团在团营连指战员的带领下,以连为单位,自行组织训练。连长柴俊基高高举起手中的半自动步枪对战士们大声说。

“枪是什么? 枪是用来杀死敌人的。到了战场上,枪就是你们的生命!枪拿到手上,不仅要熟悉枪的性能,熟练掌握枪的使用技巧,还要爱护枪,就像珍惜你们的生命一样。枪就是你,你就是枪,唯有如此才能达到枪人合一的境界。大家明白吗?”

战士们大声回答:“明白!”

“下边开始射击训练!”

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以连排为单位,由老兵带着新兵进行打靶射击、山地运动射击等科目技能训练。

根据战斗需要,新兵刚入伍就直接配发了56式半自动步枪。实弹射击对于刚入伍的新兵来说是个陌生概念。既好奇又心生恐惧。

在军事教官的指导下,熟悉枪械性能,掌握操作要领,传授技巧方法,紧接着就是配发子弹,真枪实弹地练习射击。

端枪、瞄准、扣动板机等看似简单的基本动作,却包含着极大的技术难度。由于刚入伍士兵大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根本就不了解枪,有的甚至还是第一次接触枪,大家对这些环节的训练并不怎么在意,故而实弹射击时便暴露出了各自的弱点。

受手臂发抖、瞄不准靶心、子弹出膛后坐力本能条件反射等因素影响,致使刚开始实弹射击就发生偏离。

第一轮实弹射击最好成绩也不过65环。

实弹射击,朱吉荣第一次接触,感到很是新奇。虽然能按照教官的动作要求,认真练习每个环节的操作要领,但成绩并不怎么理想。十发子弹最好成绩55环,其中还有几发子弹竟然脱靶。

对于这样的射击成绩朱吉荣感到非常懊恼,如果是在战场上,那是要丢掉性命的。为此决定利用夜间政治学习与熄灯休息前半小时下苦功独自训练。

 

爱动脑、爱钻研、爱琢磨,朱吉荣在军事技能方面寻找突破口,设法提高训练效果。自制“手榴弹”投弹训练可谓朱吉荣的特殊发明。

投掷手榴弹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训练,手榴弹具有较强的杀伤力,近距离阵地战,枪的威力就不极手榴弹,手榴弹能很快压制对方火力,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和杀伤力。20世纪60年代战争中,手榴弹的使用比较广泛。因此,投掷手榴弹是每个战士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军事考核的重要指标。如何提高手榴弹的投掷距离,朱吉荣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依据父亲在信中的提示,朱吉荣研究四O火箭筒打击暗堡的技巧。父亲讲:“暗堡通常设置在最隐蔽的地方,难以辨别,不易搜索,但最具杀伤力。如果不尽快打掉将是阻碍部队行前的最大障碍。要精准摧毁暗堡,必须苦练识别和搜索暗堡的能力。一是眼力,快速寻找目标;二是命中率,快速精准打掉,为部队冲锋扫除障碍,减少伤亡。”朱吉荣根据四O火箭筒操作要领,加大训练强度,实施精准打击。

在连长与指导员的支持下,加上战友们的积极性高涨,朱吉荣带领五连火箭筒班战友坚持每昼夜训练。

 

7.家书传亲情

紧握手中枪,保家卫祖国。

训练场上,朱吉荣站在高射炮前手握钢枪的那张照片,英俊威武,神采飞扬,但近观细看,脸上还是明显有孩子的稚嫩气息。

训练间隙,朱吉荣征得连长同意,让通讯员特意为自己照了这张照片与书信一起递给父亲。父亲非常喜爱这张照片,装了镜框摆放在书桌上,若有时间就拿在手上细细观看,这也成了父亲最大的慰藉。

看到朱吉荣的来信,父亲才清醒地意识到,儿子已去了福建前线。从来信内容中得知,他们正在加紧军事技能训练,时刻等待国家号令,随时奔赴前沿战场。

朱吉荣叮嘱父亲:自己已经长大,在部队学习生活一切都好,请不要为儿子操心,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身体,等等。

过了一个星期,朱吉荣又为父亲写了封简短的书信。信的内容如下:

 

父亲大人,您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儿子终于明白您送我到部队的初衷。人生有许多梦,当兵其实是最美的梦想!来部队的第一天,听了连首长讲团史、讲连史,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儿子被分配在28军84师251团2营5连。251团是英雄善战的光荣部队,5连更是1949年10月10日解放大嶝岛的“战斗英雄模范连”。能分配在5连是莫大的荣耀和自豪!连长是浙江江山人,叫柴建基。指导员是江苏人,叫李锦全,我们到的时候刚调走。新来的指导员蔡仙桃是浙江台州人,副连长、副指导员是山东人。在这里,儿子真正体验到什么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和平年代,人民解放军是保护国家安宁和人民安全的钢铁长城,是最可爱的人!

为能尽快形成战斗力,今后部队的训练任务会更紧更重。刚开始,一些技巧方法不太懂,要领也不能完全理解,所以训练成绩总是提不上去。但无论难度有多大,训练有多苦,儿子都会严格要求,加紧训练,快速适应,争取获得最好成绩。

今天就说这么多,以后保持联系!

父亲,儿子不在身边,一切都要靠您自己,保重身体。

 

                                             您的儿子朱吉荣敬上

                                            1962年7月11日晚10时

 

儿子确实已经长大,知道关心人了。父亲打心眼里感到自豪和欣慰。

来信很简短,父亲却看了好几遍。

父亲知道,部队有纪律,给家人写信有严格要求,简单明了,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能透露半个字。

知道儿子在部队的情况,父亲悬着的心踏实了许多。

父亲将书信折叠平整,重新放回信封,按照信封上的地址为朱吉荣写了封回信。

 

吉荣儿:

来信收悉,甚感欣慰。为父一切尚好,请勿挂念。吾儿只需安心练兵学习,保卫祖国。

……,……

每段路有每段路的风景和担当。

人生不在长短,在于觉悟的早晚。成功等于决断力+行动力+专注力。人生需要努力,更要学会选择。已经失去的,不要斤斤计较,拥有的和追求的,才是最珍贵的。

非凡于平凡,平凡造就非凡。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只有入痴的追求、执著的爱,只有把所有的兴奋点放在事业上,才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业绩。

愿吾儿快速成长!

……,……

 

                                               父承奎

                                        1962年8月12日晚8时

 

父亲的回信同样简短明了,但朱吉荣能深深体悟到父亲的良苦用心。

看到父亲的来信,朱吉荣欣喜万分。为了不影响白天的正常训练,他极力控制着内心强大的兴奋和喜悦,将书信折叠平整,小心翼翼地装进衣兜里。

 

8.指导员的教诲

蔡仙桃,浙江台州人,朱吉荣的老乡。

刚进入五连,蔡仙桃就对这个来自家乡的新兵有着特殊的感情。

朱吉荣年龄不大,但很有个性,脑子灵活,善于思考,能吃苦、勤练兵,对部队生活充满强烈的感情,凡事热情高、上进心强,表现积极,思想进步,关心战友,乐于助人,而且具有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战友中人缘又特好,经常带动大家钻研练兵技巧。

有一次投弹训练结束后,五连战士解散休息。蔡仙桃将朱吉荣留下来,两人坐在训练场台阶上悉心交谈。

太阳的余辉涂抹在天际边,红彤彤的霞光洒落在屋顶、树梢,宛若一层金黄色的外衣。训练场仍有不愿回宿舍的战友,或三三两两,或三五成群,交谈散步,追逐戏闹。

“我是从师部机关下到连队的,在基层连队能碰到老乡,那可真不容易呀!”蔡仙桃望着朱吉荣亲切地说。

“是呀!我也没想到,千里之外竟能遇到同乡。第一眼看到您,我就感到格外亲切,目光里透漏着一种特别亲近的感觉。”

“乡音无改鬓毛衰。这就是家乡的情缘!亲不亲故乡人嘛!”蔡仙桃拉着朱吉荣的手微笑着说。

“是呀!乡音不改,这是一份浓郁的乡情!”朱吉荣坐在蔡仙桃身边,一种久违的温情传遍全身。离开父亲来到部队两个多月了,这是一种很难体验到的感觉。

“我从小就喜欢部队,喜欢军人那种顽强、坚忍的气质和钢铁般的意志,高中毕业后报名参军,先在通讯连,一年后考取陆军军官学院,三年毕业分配到师部机关,从事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再三年破格提拔为正连职指导员。这次下连队深入基层锻炼是我主动要求的,和基层官兵在一起,掌握思想动态,探索总结经验,更好服务部队建设。”

朱吉荣敬慕地看着蔡仙桃。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也是党掌握军队的重要途径。毛主席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建军初期,‘支部建在连上’从根本上解决了起义部队人员思想混乱、队伍成分复杂、组织管理弱化等问题。经过政治教育,红军战士有了阶级觉悟。实践证明,‘支部建在连上’增强了政治教育力度,大大提高了官兵的阶级觉悟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连队作为军队的基层组织,‘支部建在连上’不仅是建党建军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更是党的建设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根基。”

蔡仙桃的谈话深深触动了朱吉荣的灵魂,利用休息时间认真学习了“三湾改编”的相关内容。“三湾改编”,毛主席在“红一连”建立党支部,开创了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奠定了我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牢牢掌握部队的根本原则和制度。

朱吉荣清楚地意识到,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军队履行使命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形成强大战斗力的重要因素,是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宗旨的关键所在。党从军队建立之日起,就在探索创建和不断完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强军之路。

他在日记本上写下这样一段学习体会:

必须发挥“支部建在连上”的优势,把党的先进思想、进步精神贯注官兵头脑,不断增进对党的理论的理解和拥护,坚定维护核心、听从指挥的信仰信念。没有强大的政治优势,强军练兵就可能成为空谈。

理想信念,源自坚守,成于磨砺。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我军强大的政治优势。纵观人民军队的成长史,之所以能够从小变大、由弱变强、敢战善战、战之必胜,关键是拥有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高昂旺盛的战斗精神、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敢打必胜的血性胆魄、官兵一致的政治原则、令行禁止的严明纪律、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是人民军队制胜的法宝。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发挥官兵主人翁作用,善于凝聚官兵智慧力量,才能确保部队建设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那一次他们谈了很久,也谈了很多。从黄昏谈到黑夜,从黑夜谈到熄灯。蔡仙桃是思想政治战线上的老兵,他的谈话对朱吉荣在部队的成长和历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为他扎根部队、献身国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时间久远,历时半个多世纪,在讲述这段历史时,朱吉荣一时回忆不起当时谈话的具体细节,但他深切地感激这位家乡老兵对自己的鼓励和关怀。从部队退伍后,因当时通讯不畅通,信息不灵便,彼此也就失去了联系,这成了朱吉荣岁月记忆中一段无法弥补的缺憾。

 

9.父亲寄来英雄金笔

两年多的部队生活,朱吉荣坚定了理想信念,锻炼了革命意志,无论是在军事技能训练还是理论学习方面,都处处争当先进,事事恐为人后。所有的努力得到了部队的肯定,先后多次受到团营连嘉奖。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朱吉荣将这份喜悦和获得的荣誉,写信告诉了父亲。

接到朱吉荣的来信,父亲为儿子在部队的表现和获得的荣誉感到欣慰。

读罢来信,铺开稿纸,当即回信勉励。

 

吾儿吉荣:

来信收悉,吾儿在部队表现良好,获得嘉奖,父亲为你感到自豪!

取得佳绩固然重要,但应珍惜荣誉,戒骄戒躁。部队是个大熔炉,锻炼人才,造就精英,望能奋力拼搏,再创佳绩!

国际国内局势发生了变化,当前形势趋于好转,强化练兵的同时不能放松文化课的学习。你虽初中毕业,但基础扎实,成绩优秀,特别是从小喜爱讲故事,更应抓紧时间多读书、读好书,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拿起手中的笔书写丰富多彩的连队生活。

长话短叙,珍惜时光,争取更大成绩。

祝好!

 

                                                父承奎

                                            1964年11月9日

 

父亲的鼓励犹如兴奋剂,为朱吉荣的血液里注入了强大活力,更加激励他全身心投入火热的军营生活。生活丰富多彩,练兵斗志昂扬,用行动诠释生命的意义,实现一名优秀革命军人的价值!

 

1964年5月,父亲被评为浙江省劳动模范,赴杭州参加颁奖大会。时任省长周建人接见劳动模范时,将一支英雄牌钢笔的奖品颁发到父亲手上。

这是一份特殊的荣誉!

手握奖品和证书,父亲兴奋不易,内心的喜悦浮现在满是褶皱的脸上。

这可是省级荣誉呀!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工作成绩的肯定,更是激励和鞭策。他默默地告诫自己:要加倍努力,为儿子作出表率!

回到宾馆,放下手中的荣誉证书,父亲便迫不及待地打开装有钢笔的盒子。金灿灿、肥乎乎的英雄钢笔,闪着耀眼的光芒!

父亲小心翼翼地从盒子里拿出钢笔,轻轻地捧在手上,细细地端详。

金灿灿,肥乎乎,力举千钧。

父亲喜不自禁,爱不释手,深深吸了口气,急忙拉开椅子,坐在书桌前,铺开稿纸,轻轻拧下笔帽,在白纸上随意画了几下,一条条淡蓝色的曲线跃然纸上。

望着那一条条柔美的曲线,眼前仿佛呈现出一条条金光闪闪的道路……

那是通向远方的希望之路、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这只钢笔,父亲也很需要。工作中记写账目、汇总资料,用的是圆珠笔或铅笔,拥有一支钢笔那是多么的珍贵和必要!

那不是钢笔,那是分明是一把冲锋枪!

战士手握钢枪,冲锋陷阵。

远在部队服役的儿子更需要这样一支英雄的钢笔!

父亲从来信中得知,练兵之余朱吉荣坚持记写日记、撰写文章,这是让他感到非常欣慰的事。就应该把练兵体验和生活见闻用文字表达出来。

宝刀赠英雄!记写日记、撰写文章,没有钢笔怎么能行?

父亲没有自己享用,而是把英雄钢笔作为礼物,写了封书信于会议当天,寄给了在前线部队服役的儿子朱吉荣。

父亲在信中说:“这只钢笔是省政府奖励的,希望用这支钢笔写出好文章,报效祖国和人民!”

经过几天几夜行走,英雄钢笔承载着一封深情的家书,神奇般地呈现在朱吉荣面前。

也正是父亲的这只钢笔,鞭策激励着朱吉荣一边苦练军事技能,一边深入军营、悉心观察,用这只笔记录火热的军营生活,书写生动的感人故事。

紧握父亲寄来的钢笔,朱吉荣感激地说:“原来父爱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父爱有着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父爱方式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情怀——无私奉献爱的全部!”

父亲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每一个举动、每一次叮嘱,都凝聚着父亲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朱吉荣的每一部著作、每篇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用父亲给他的英雄钢笔写成的,一次次提笔书写,一次次作品发表,他都会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内心激荡的心绪被父爱的暖流融化……

 

10.文章上了报纸

酷爱文学,追梦文学,是朱吉荣始终不灭的梦想。用文字表达情怀,用文学激励壮志,苦练杀敌本领!

钢笔也是一种强大的武器!

蔡仙桃指导员的谈话又在朱吉荣耳畔回荡……

“既然喜爱文学,又立志文学创作,就要深入生活,扎根生活,汲取精华,军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要想成为一名军旅作家,不仅要有一颗执著与真诚的心,还必须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还要有一双踏破铁鞋的脚板子,下基层、进连队,用智慧的双眼捕捉闪光的亮点,走进战友的内心世界,书写英雄,彰显英雄,呼唤英雄,展示军人的风采和气度,用英雄的行为和精神照亮官兵前行的道路。”

朱吉荣一方面强化军事练兵,一方面深入连队采访,用父亲赠送的英雄钢笔书写火热的军营生活。

一次次的努力,化作情感的火花从笔端涓涓流出;一篇篇的稿件,在殷殷的期盼中焦虑等待:寄出的文章能发表吗?!

无论文章能否发表,朱吉荣始终没有放慢前进的步伐,没有放松执著的奋斗。

作为文学创作者,作品能被刊发,被读者阅读,那是最大的期冀和莫大的鼓舞。

利用业余时间,朱吉荣走进基层连队,与官兵交流谈心、探讨问题,搜集资料、挖掘素材。回到宿舍,静下心来整理资料、认真思考,酝酿构思、提炼主题,很快便撰写了《怎样缩短干部与战士之间的距离》的文章。文章写成之后,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感觉还挺满意,便将稿件装进信封,怀揣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来到大街上,投进邮筒。

又是一次焦虑煎熬的期待……

时隔不久,《福建日报》《前线报》相继寄来了报纸。

文章发表了!

朱吉荣满心欣喜!

看到文章变成了铅字,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这是真的吗?

手握报纸,认真阅读,这就是自己写的文章呀!

尔后,他又同报纸上的其他文章进行比对,寻找差距,从而更加坚定了多看多写多投的自信!

也许多样的人生会更精彩,而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也是经历多样人生后的一种抉择。

巴菲特说:“每个人终其一生,只需要专注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了。”

虽然文学的路是一条极其艰难曲折的坎坷路,而且只有这一条路的实现,是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方才力所能及的。

认定目标,砥砺前行。军营数年,朱吉荣广泛阅读,坚持写作,就是认定了在稿纸上能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学之路。

通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朱吉荣摸索出了一套文学创作的技巧,找到了自己的文学表达方式,有了突破,有了飞跃。也正是有这样的经历才铸就了他的成功,完成了数部很有影响的长篇纪实文学创作。

 

11.军营“土记者”

一个军用帆布包、一个军用水壶、一个笔记本和父亲赠送的英雄钢笔,这就是朱吉荣下连队体验生活的标准装备。

每遇星期天,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任务,无论天阴下雨还是艳阳烈日,无论地处偏远还是周边辖区,朱吉荣都会独自走进连队、来到哨所,与战友们促膝交谈,倾听心声……

一行行优美隽永的文字流出笔端,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跃上纸面……

随着生活体验的逐步深入和采访素材的不断积累,朱吉荣既有满满收获的喜悦,又有深深的惆怅和迷惘,明显感觉到知识面越发的狭窄,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不足和缺陷,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有问题,或选择的方向是否正确!

曾经有一度,为写一篇连队炊事班长先进事迹的通讯稿件,星期天上午政治理论学习结束,同宿舍的战友们都去采购生活用品或是外出自由活动。朱吉荣将自己关在宿舍里,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酝酿构思,临到吃饭时,稿件还是写不出来一个字来。望着铺在桌面上的稿纸,滞滞发呆……

战友们纷纷从外边回来,大家谈天说地,喜笑颜开。他坐在一旁急得满头雾水,无从下笔,脑子一团乱麻,肚子又咕咕乱叫。无奈之际抱着一堆资料来到连队活动室,关闭房门,翻阅资料,伏案疾书……

单单一个开头就写了五六个,写一个否定一个,写一个揉成一团。停停写写,写写停停,就是找不到满意的灵感,形不成一段顺畅的语句。望着躺在地上一堆零乱的纸团,朱吉荣满脸的困惑……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了朱吉荣的思绪,他急忙起身走过去打开房门。

指导员蔡仙桃端着饭盒从外边走进来。

“怎么回事?找了大半天看不到你!”

“我……”朱吉荣神情沮丧,欲言又止。

“没吃晚饭吧?”指导员看到桌上、地上揉作一团的纸张,关切地追问。

“写篇通讯报道,想不到会是……”

“凡事急不得,欲速而不达。积累是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千锤百炼方能出成果!”指导员和蔼地劝导。

“其实……搜集了那么一大堆素材,而且构思也比较成熟,可真正动笔写的时候却是……无处着手,不知所云!”

“整理思绪仅仅只是个开头,要把思考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则是另外一回事,表达就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语言呈现出来,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文字才能领悟你的思想。表达是最关键的环节,是向读者透露心迹、传达意念的过程。要写好文章需要多方面的积累,阅读很重要。只有知道得多,才能写出来。写文章如同挤牙膏,肚里没东西是挤不出来的。”

听了指导员的劝慰,朱吉荣幡然醒悟。

“知识包罗万象,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等,涉及范围之广、领域之宽、层次之深。人文历史,政治经济,风土人情,这些都得有所了解,那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深度、有厚度。”

朱吉荣若有所思,频频点头。

“古人尚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章经武律,以建立自身;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等涵养自己,而我们更应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你应该多看一些理论方面的书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我也感觉到自己在理论方面的差距太大,只是苦于没有这方面的书籍!”朱吉荣道出了心中的苦闷。

“我在连江县城书店曾看到过一本《新闻与写作》的书,大概翻看了一下,是一本很好的理论书籍,本想给你买下来,可一摸口袋,身上没带钱!”指导员自嘲地笑了笑。

“我自己去买!”

“多看看这类书籍,对你提升写作估计会有帮助。还有就是要多掌握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而这些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不断实践,写作才能逐步提高。”

只要看到有好的书籍,或是战友们推荐的资料,他都想方设法去买。在部队除了生活用品需自己购买,其外几乎没有什么开支,每月的津贴大都用来购买学习资料和阅读书籍。

得知连江县城有购买的书籍,星期天一大早,朱吉荣就向连首长请假去县城买书。背着水壶,带着干粮,从连队出发,沿着公路,迎着朝阳,迈步前进。从驻地到县城50里地,他硬是凭着两条腿走了个来回。晚上回到营地,两只脚板起了几个血泡,热水洗过之后,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又投入到紧张的军训和学习之中。

朱吉荣硬是凭着满腔的热血与激情,一股苦干、实干的孺子牛精神,走进基层连队采访,深夜伏案奋笔疾书,撰写人物通讯,采写新闻报导,文章一篇接一篇刊发在报纸上,成为享誉军营的“土记者”。

如果没有在部队那段岁月的磨砺,朱吉荣就品尝不到成长的滋味,更体验不到生活的艰辛。特别是在以后的人生阅历中,就不会在各种浪潮中迎风破浪、披荆斩棘,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在人生道路上也可能不会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更不会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部队,接受部队大熔炉的历练!

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又是一段如歌的岁月!

 

 

第四章 回乡创业

 

梦想从故土起航,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人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也富有很多传奇和梦想。脱下军装,军魂依旧;回乡创业,斗志昂扬。

踏上离别军营的列车,道一声战友:珍重!

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一封封只言片语的书信,寄一份难忘的思念;荣归故里,整装待发;重新开始,从头再来。

寻找新的机遇,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从部队到地方,从福州到金华,从军人转变成普通老百姓。朱吉荣变的是位置,变的是角色,而不变的是求真务实、扎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永远保持的是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朱吉荣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军人,始终保持着军人的革命本色,做事严谨、认真、负责,凡事总能冲锋在前,勇于担当。

从部队回到地方,朱吉荣始终没有丢弃父亲送给他的英雄钢笔,业余时间参加省总工会举办的作家培训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升创作水平。

在浙江环球集团公司创办《环球杂志》成为金华市企业中的一种标杆,引发各企业竞相效仿。到省委宣传部承办的《政工师》杂志担任编委,事业逐渐步入正轨。

在朱吉荣看来,编辑工作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组织稿源、审阅稿件的能力,还必须具备过硬的组织协调和社会交往能力,特别是市场经济后,杂志刊物的发行运作,没有市场支撑,没有发行渠道,很强有立足和发展之地。在《环球杂志》社工作和担任省委《政工师杂志》编委期间,他就有意识地朝这个方向努力,也使他的协调组织与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和充分展示。

 

12.商海搏击

20纪世90年代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中国社会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时期。

“下海”,是90年代最流行也最富刺激性的一个词语。“下海”是一种抉择,意味着未来道路和生存规则的改变,也意味着人生命运的转变。

下海潮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是由一些返城待业人员形成,这批人员文化知识程度不高,主要从事贩运倒卖方面的商业活动,经济活动以体力劳动为主,这波下海潮主要集中于流通领域。80年代中期,公务员下海还处于半遮半掩状态,“下海”的方式也多是平级调到国有企业任职。

历史的车轮驶进9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到祖国各地,特别是南方特区发展迅速,许多南下人员已赚取第一桶金,下海挣大钱已成为许多人的梦想。

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整个中国社会进入了价值标准多元化的时代,随着民营企业地位的提高,全国掀起了公务员辞职下海潮。据人社部数据显示,1992年,有12万公务员辞职下海,1000多万公务员停薪留职。此后,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制约经商的法规文件,《人民日报》甚至还发表了《要发财,忙起来》的文章,鼓励有胆识、有经济头脑的人们下海经商。

90年代后期,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开始,公务员队伍开始重组。1999年,根据中央全国地方机构改革会议决定,市县乡政府部门要精简的人数不下280万,这项举措直接影响公务员“下海”的进程。另外,2000年出台的《个人独资企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也为公务员“下海”创业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从此,公务员辞职创业行为从“很难想象”,逐步进入“稀松平常”状态,在一些地方甚至形成风潮。据新华社报道,从2000年1月到2003年6月,全国各地(不包括中央部委及所属单位)共有10304名科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下海”。

下海潮同样冲击着朱吉荣的那颗不安份的心。看着往日的许多文友纷纷下海创办公司,已是46岁的他夙夜忧叹,寝食难安……

朱吉荣虽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但经济浪潮同样冲击着他的思想。

能不能到商海中搏击?能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朋友的鼓励和家人的支持下,朱吉荣做出了人生最具挑战性的选择,他主动提出退岗,所在的单位根据有关政策为其办理了退养手续。到商海中搏击,创办“金华市群星影视广告有限公司”。

公司创办后,海南的一位客户找上门来,协商为其做“鹿龟酒”广告。

初战告捷,赚得商海第一桶金,也使他的人生迈入了一个崭新而辉煌的天地。

 

13.结识恩师张蔚萍

命运或许在不经意间发生转机!

人生的命运转机,往往不是你所寄托希望的某个人或某件事。而是在你的生命历程中不经意间遇到的某个人、某件事,甚至是某个人说的某句话。

在朱吉荣的生命历程中,他的命运转机似乎有点传奇,但这的确是真实发生的事。

从中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到应征入伍在部队历练,以至后来回到家乡,朱吉荣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创作的梦想,已发表了不少数量的文学作品。

到浙江省委宣传部从事《政工师》杂志编辑工作后,又开始接触政论文章的写作,在《政工师》杂志或报刊上发表政论性文章,而且质量越来越高,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1996年全国首届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大奖赛,朱吉荣的政论文章《新时期政工师的形象初探》荣获全国二等奖。颁奖大会在杭州西湖宾馆召开,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育人用人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张蔚萍教授为其颁奖。

初识朱吉荣,张蔚萍便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吉荣同志是个难得的人才,不仅文章写得好,还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关键是有广泛的社会活动能力。时下《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编辑组稿工作正需要这样的人才,如果能有这样的人在身边工作,岂不更好!”

是金子总能发光,是人才还得有人赏识,那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最大发挥。

如果不是孙膑,齐国很难成就千秋霸业;如果不是张良在危急关头出谋划策,刘邦怎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诸葛亮如果不遇到刘备,他的隆中设想就很难实现。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枚不胜举!

很多人这一生中都会遇到自己的贵人,只是要看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和实力,当机会来临时才有可能抓在手中!

朱吉荣有这方面的实力,他就很幸运地把握住了这样的机会。

他的一篇政论文章获得全国征文二等奖而被张蔚萍赏识,聘任到中央党校编撰《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他的才能得到了锻炼提升,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

经与浙江省委宣传部协商,朱吉荣被聘任到中央党校协助张蔚萍工作。

从金华来到北京,朱吉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开辟了人生命运新的航向!

2021年8月,张蔚萍到杭州接受电视台新闻采访后,发表了题为《杭州是一座独具创新思维的城市》的文章。文中谈道:“他(朱吉荣)是热爱生活的人,是专心致力于不断提高思想修养、不断努力进取,不断充实丰富自己,善于思考,通达事理,忠于理想,努力奋进,于社会于人民有所奉献,善于做一些日常平凡而不平凡事情的人。他是充满依恋和回归纯真的本性,充满了真性,充满仁爱心、平等心的人。”

这是85岁高龄、退休多年老师长,对共事深交多年,既是学生又是兄弟的朱吉荣,发自内心真切诚挚的评价!

“张蔚萍是我的恩师!”朱吉荣心存感念。

 

14.抒写“百老”精神

21世纪初期,在上海活跃着一个由150多位老干部、老将军、老专家、老艺术家、老劳模等“五老”组成的公益性机构,他们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是校外教育的一支特殊志愿者团队,又是上海关工委成员单位,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宣传队伍,上海市徐汇区和斜土街道社区的一支劲旅。

为此,大家亲切地称之为“百老团”。

百老们以其特定的优势和政治智慧,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感悟,深入社区、走进学校,向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广泛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擎老一辈精神火炬、照亮新一代道德前程,立书著传、播撒革命火种,言传身教、传承一种精神、发挥一种力量,学雷锋见行动、与雷锋精神同行、与时代同行,被誉为上海精神文明的一大品牌。

“百老精神”在上海引起了广泛关注,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热情鼓励。

2005年2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亲笔为“百老”批示:“这种形式可以加以推广。”

朱吉荣看到这份批示后,立即撰写了评论文章《总书记亲笔批示的一份报告》,这篇文章被《上海档案》杂志头篇刊发,在上海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上海“百老”进行宣传和舆论造势,把“百老” 精神推向全国。

为深入挖掘“百老精神”,评论文章《总书记亲笔批示的一份报告》发表之后,朱吉荣奔赴上海,对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和百老团团长戚泉木进行了深度采访。

回到北京后,朱吉荣整理采访内容,梳理思路,通过深入思考,撰写了万余字的短篇报告文学《悠悠百老情,殷殷为人民——记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和百老团团长、作家、学部委员戚泉木》。文章发表之后,在上海引起强烈反响。

2005年9月,《悠悠百老情》荣获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第三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优秀作品一等奖,颁奖表彰大会在人民代表大会堂召开。为把“百老精神”推向全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朱吉荣向大会会务组争取,戚泉木作为获奖作品主人翁参加颁奖大会。

戚泉木对能参加全国这样的盛大会议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他把“百老团”的先进事迹向全国作了介绍,推广宣传“百老”的奉献精神。与会代表听了报告后非常感动,给予了持久热烈的掌声……

从此,朱吉荣和戚泉木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被聘请担任“百老团”名誉团长。

一部记载着老领导、老将军、老劳模、老教师、老艺术家精彩人生的丛书——《百老风采》编辑出版。《百老风采》是一部以“百老”真实事、新鲜事、感人事、经典事编纂的红色经典。写书“百老”精彩人生,以史为鉴,以实为本,真实记述我党早期党员夏征农等31位著名人士的风采人生、非凡经历、感人故事,弘扬他们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真情呼唤青少年不忘历史,学习“百老”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为未成年人送上丰富的精神大餐,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朱吉荣被聘任为《百老杂志》常务副主编,担任《百老丛书》编辑工作。

《百老风采》丛书的出版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的高度评价。习近平在信中说:“你们离退休后不辞辛劳,满腔热忱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作出了积极贡献,令人钦佩。编写《百老风采》丛书,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老同志们的精彩人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动写照,是培养教育下一代的珍贵教材。”

仁者爱人!

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

仁者爱人出自《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是孟子《仁者爱人》中的一句。原文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者爱人是孟子的哲学思想。

君子视善、语善、行善,博学于文,守之以礼,仁而爱人,持而久之,所行之处无处不得自在,至善生神,神生仁爱,仁爱就是智慧,智慧足以成就一切。最终能与天地并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朱吉荣就是这样一个大写的人!

仁者爱人,人爱之!

 

 

第五章 文化苦旅

 

失志不改初心,坚持文学筑梦。

文化之人文者,应是有道德的文化人。

朱吉荣几十年春华秋实,自觉地、努力地、孜孜不倦地从事着文学创作,以文结文化善缘、艺术情缘、人文真缘,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人文情怀者、文化自信者,也是一位文化苦旅者、奋斗者、践行者。

 

15.结识文坛挚友

龙飞凤舞

书赠吉荣春燕同志

这是1997年5月1日,迟浩田将军为朱吉荣占春燕夫妇的题字。

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出于:汉·张衡《东京赋》:“我世祖龙飞白水,凤翔参墟。”宋·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在战友的引荐下,朱吉荣与占春燕到家中拜访迟浩田将军。同为军旅出身的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迟浩田将军学问精深、温文尔雅,从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走来,既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又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实际指挥总部建树颇丰。新中国成立后,出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是位文武兼备的三军名将。他身经百战、屡建战功,平易近人、体恤下属,一生正气、军人风范。

朱吉荣英俊洒脱,占春燕端庄秀丽。面对朱吉荣占春燕夫妇,迟浩田将军满心欢喜,当即挥毫题字,合影留念。

古语曰:人中龙凤,马中良驹。在古代,只有皇帝穿龙袍,寓意为“真龙天子”,皇后被指为凤。“人中龙凤”在今被喻为杰出、出类拔萃的人,即人中豪杰。

迟浩田将军慧眼识英才,为朱吉荣占春燕夫妇题字留念,其寓意深刻。

男如龙,龙飞,飞黄腾达,扶摇直上,通过努力奋斗成就一番事业,激励鼓舞朱吉荣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成就。女即凤,凤舞,如凤一样娇美,婀娜多姿,翩翩起舞,有才气,知书达理,萦绕在男的身边,鼓励鞭策,夫唱妇随。

龙飞凤舞,乃迟浩田将军对朱吉荣占春燕夫妇美好的祝愿和真诚的祝福!

 

有一次,朱吉荣去上海拜访戚泉木,叶辛正好在活动现场(叶辛是百老团名誉团长),休息间隙,两人就文学创作话题进行了深入交谈。聆听叶辛的教诲,更加坚定了朱吉荣文学创作的信念,增强了勇于攀登文学高峰的自信力。

之前,叶辛就听戚泉木提说过朱吉荣,此人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斯文彬彬有礼,也曾拜读过朱吉荣撰写的报告文学作品《悠悠百老情,殷殷为人民——记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和百老团团长、作家、学部委员戚泉木》。相见之后果然谈吐风雅、气度非凡,如故友相见,格外亲切。谈及文学创作,更是相谈甚欢,志趣相投。

“文学创作不仅需要生活沉淀和感悟,还需要艺术升华。作者是创作活动的唯一主创者。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者必须具备有理解力、想象力、情感力、直觉力、审美力和造型能力,唯其如此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必须有大量的阅读,阅读是积累,是开拓视野。阅读是创作,创作也是阅读。”

“大量的文学阅读是创作的源泉,也是涉猎生活、积累生活的有效途径。深入生活,除直接走到群众中去感悟生活,而多更的是通过阅读,阅读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这一观点,朱吉荣有深刻的体会。

“写作是一种智力的较量,不仅要在语言上下功夫,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写作为了什么?写作的崇高意义在什么地方?为谁而写作?这些问题都需要清楚。文学梦是文学创作者应有的梦想,要靠近文学组织,加入作家队伍,学会培养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写出的文章或写出书怎样才能成功发表或顺利出版?”朱吉荣真诚地请教。

这是一次难得的文学创作课,是在任何学校所不能听到的。这又是一种力量的传承,也是文学创作的力量。朱吉荣深受教益,自此以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什么疑虑,便向叶辛请教,得到了他的鼓舞和指导。

 

“春雷老师我是非常敬慕的老师之一,蝉联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两次荣获鲁讯文学奖报告文学奖,是鲁讯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报告文学作家。报告文学创作,不仅在全国很有影响、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短篇报告文学之王’,而且有学识、有情怀、有修养,是个重情义、知感恩的真才子。”谈到李春雷,朱吉荣目光里深深地敬佩。

认识李春雷,是2015年10月20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上。那一次,李春雷向与会作家分享了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的创作经验。

李春雷的讲课吸引了参会的每一位作家,同样也深深触动了朱吉荣的灵魂。

“这么年轻就能有如此卓越的创作成就,实在令人敬佩啊!”

会后,朱吉荣主动拜访李春雷,拍照题字留念,互留联系方式。

2019年,李春雷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采风团赴金华采风,与朱吉荣相逢。朱吉荣身材魁梧、军人风骨,却又儒雅慈祥,有着读书人特有的温润特征,给李春雷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俩人便成为朋友,逢年过节,总有问候。

2021年6月,朱吉荣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漩涡中搏击——高占祥在河北的文情怀》完成后,与李春雷联系,电话中提及能否写篇序文。

李春雷欣然答应。

2021年8月,正当朱吉荣准备将书稿传交出版社设计排版时,李春雷将序文《高占祥其人》传到了朱吉荣微信上。

 

梁天明,江苏南通人,在文学评论界享有盛名,他始终以一个评论家的视角审视朱吉荣的文学创作成就。每有新书出版,朱吉荣都要送上一本请他审读,一是交流写作上需要探讨的问题,二是请他写篇评论文章。

拜读《走近朱吉荣》,梁天明发现:“朱吉荣的文学创作,在我国文学创作史上,树起了一面独具风格引领文学新向标的旗帜。他是中国的作家,是人民的作家,是一位当代文坛当之无愧的代表人物。”

审读《高占祥漫纪》书稿后,梁天明觉得:“朱吉荣的长篇人物评传《高占祥漫纪》,以广阔的思路、独特的考据方法,其写法上取得了不少新的突破,创作成就堪当认真地总结和研究,当是代人物传记写作范式的一次突破。”

看过《张蔚萍心路历程》书稿,梁天明深深地意识到:该书以其书写的宏大气势、深厚的认识价值和文学叙事赋予的极强魅力,构筑了一位当代学者一生中最辉煌的精神档案,为后人所敬仰和学习。全书塑造和刻画的数十个典型人物,各具姿容,个性鲜明,情节生动感人,无不让人感到一股独特的人文精神雄风扑面而来!

相交十数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文学的承载默契和心灵间的相互依存,才使得他们的友情变得如此纯粹、如此丰富。文以养心,书以载道。梁天明与朱吉荣以文相识,以文会友,用文字承载着情谊深度,用文字书写着真挚情谊。

 

结识朱首献,朱吉荣是先看到了他写的评论文章。

朱首献在《浙江文坛》2010卷中对《走近朱吉荣》一书写了文学点评。评论话语不多,却简练精准,恰到好处,真实地诠释了作品的精要之处。

至此,朱首献的名字印在了朱吉荣的脑海里!

《高占祥漫纪》出版,《浙江文坛》2014卷,朱首献又为这部书写了点评:作品怀着深厚的多维度、全景式地透视了高占祥不平凡的人生。在艺术性上,这部作品文笔精练,叙事生动,细节感人,文辞优美,谋篇得体,成功地描绘了高占祥多姿多彩的人生。

读罢那些文字,朱吉荣的眼睛湿润了!

文化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虽不曾相识,也不知其所谓何人,仅观其文墨华章,便可晓其品性、知其文脉,此文化之精道也!

虽说接触不多,也仅仅只是文章上的往来,但在朱吉荣的意念中,朱首献是自己生命最敬仰的老师。生命中,有的人可遇并成为好友,有的人终生难求或擦肩而过。有缘总能相识,感谢生命中有这样的老师,感谢文学创作道路上有这样的朋友!

 

朱吉荣称,在创作《高占祥漫纪》过程中,他与高占祥部长的联系是李林发挥了桥梁、扭带作用,终生难忘的好兄长。

张晓斌拜读朱吉荣报告文学集《沧桑心雨》之后称赞,思想政治工作有“活血化瘀、增强元气”之功效,撰写了《为当代“中国脊梁”树碑立传之杰作》的评论文章。未睹真面目,恰似早相识。张晓斌与朱吉荣早已灵犀相通情意深。

初识朱吉荣,赵富山是从品评他的文章开始,赵富山为朱吉荣写过五六篇,他们的友情用写文章来度量的。

张全景、毛福民、张雅文、余艳、李小萍,书画艺术家尚鹤芝、谢平栩、山民、董老山、柴建中等等,朱吉荣结交的朋友不计其数,也正是这些朋友的激励鞭策,才使其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一步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16.诗书画印评闫大海

朱吉荣与闫大海相识,缘于郑竹三。朱吉荣与郑竹三是同乡故友知己,相交二十余年。郑竹三在书画评论界是翘楚,在杭州乃至全国声名远扬。

谈及艺术人生中一段艺术时空与境界追溯,闫大海深情地讲:

“余幼承庭训,受祖辈影响,儿时便开始习作书画。每看到祖父写字画画,就在边上乱写乱画,这大约便是天性了。祖父见我有这方面的兴趣和天赋,很是欣慰,当即送我一套文房四宝,遂开启了我的艺术之路。”

闫大海向朱吉荣的茶杯里斟满茶水接着讲:“那时年幼,对艺术的概念是模糊的,虽然天天在家训练书画能力,但其实我并不知道书画艺术是怎么回事。通过坚持练习,悉心琢磨,收获良多,知道了书画艺术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寄情之处。于是慢慢地学会了欣赏美、发现美、追求美,与美同行。书画成为了我终身追求的奋斗目标。”

“人生若是没有了目标,犹如舰船之没有舵手,航海中没有了方向。人生立志很重要,确定目标并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行。通过名师指导和自身不懈努力,久久为功,就会有所收获!”朱吉荣喝了口茶水,也不无感慨地叙说。

“弱冠之后,由于自己的追求,加上家庭的支持,1994年至1999年求学于中国美术学院,在技术、艺术、史学方面进行深入探究。大学的学习,是学术性、艺术性、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针对性的,是一个与古为徒、意与古会、师法造化的艺术追求过程。在此期间,出入秦汉唐宋诸朝代之艺海,游走于诗、书、画、印、文之间,得众名师亲授与沐泽,并承经典之艺,临习古人,阅读经典,使我不觉间已变成了专业。几十年临池不辍的学习,好之甚,费之大,敬之深,乐之独,于手中刀笔,渐有感悟而至达之。”

读大学期间,闫大海参观展览,参加比赛,取得了一些心得成果。但他始终警醒自己,不要囿于一己的悲欢得失,不能以一己的艺觉或成就而沾沾自喜,而要有更广大的胸怀,在更开阔、更广远的世界里安置自己的心灵。

2000年5月,闫大海有幸进入《美术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由此走上了从专业到职业之路。

在中国画创作与研究方面,闫大海投入了大量精力,亦取得了丰颇成果。先后出版《意到情适:沈周写意花鸟画探微》《览观其意:文徵明书画艺术探微》《笔意纵横:唐寅书画艺术探微》《品读经典:中国山水画传世佳作品鉴》《与美同行:闫大海美术评论集》《澄怀观道:中国书画鉴定求真心路》《万壑松风:闫大海百松画集》《清气满乾坤:闫大海百梅画集》《意与古会:闫大海花鸟画作品集》《江南书画名家系列丛书:闫大海作品选》《闫大海篆刻作品集》等多部著作。

与闫大海交往多年,朱吉荣深切地感受到:闫大海正值青年步人中年的艺术创作阶段,是位深谙“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黄宾虹语)的文艺者,其志向是成为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的探索者与实践者。闫大海学在钱塘,职在浙报,业入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四全”。

闫大海的艺术修养、春秋苦功及奔放才情,传统文化之深厚,加之其遍读、研习古今中西名画而能在外师造化的艺旅,必能走出文心笔墨的时代新图景,并以美学思想写出一曲独属于艺术的生命礼赞!

 

17.苦心浇铸沧桑心雨

朱吉荣在担任《中国政工年鉴》执行常务副主编期间,足迹遍及祖国东南西北,诸多中华儿赤子心、祖国情尽入他的笔端,时常被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爱企业的事迹,为强国富民和社会的进步做出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所感动。他抓住时代的契机,关注社会各个领域的生存与发展,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为改革鼓与呼,为英杰们喝彩。报告文学集《沧桑心雨》是他从60多篇文章中遴选出的28篇,从采写的时间上看,纵溯上下20年;从采写空间上看,横跨南北数千公里;从采写的对象看,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各色人物。阅读《沧桑心雨》使人能从中感受到奋斗者勇于开拓的矫健身影,也可以听到建设者阔步前进的脚步声,他们遍及交通、公安、金融、文教、卫生、企业等各个行业的劳模英杰,他们心超物外,搏击风云,在奋斗中创造,在开拓中创新,在艰难中跋涉,在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冲撞中追求与选择,为祖国建设添彩,为生活着色。他们卓尔不群,然却原本又都是一个个普通平凡之人,在平凡中他们活出智慧、活出价值、活出希望。

朱吉荣的《沧桑心雨》拿人说事,侃侃道来,真情实录鲜明地表达了一份良知,一份责任,一份事业,人类的认知是相通的,爱心浇灌希望,精神美好传着佳话,这便是心雨的绝佳回应。《沧桑心雨》着笔基层的群体形象,聚集平常人的不平凡业绩,写得壮观细腻,忧中绽放快乐,艰难洒出明快,平实质赴,没有华丽词藻堆砌的空洞说教,扬人间正气贯长虹,催人奋进涌动力量,真情实感令人动容,以情感人令人敬佩,倍感熟悉的关切,甚增挥之不动的情愫,犹如坦诚相待的挚友侃侃而谈,人生、理想、信念,把美好交汇在道德的园心,热爱生活,融入社会,走进时代,向着未来。

朱吉荣以文化事业为生涯,以抒写精英人才为依托,以讴歌时代精神为滥觞,撰写了一篇篇、一章章、一卷卷时代英杰,时代文化,时代风范。他的《沧桑心雨》之文学性、记叙性、历史阶段性、时代性、代表性、之文化内涵,已成为这个时代报告文学之样式。他追求人生真、善、美,追溯时代英模足迹,是一部从追记历史阶段辉煌的一个个单体中体悟时代价值的概括性文册。

朱吉荣懂文化、有文化、运文化,使之文化化为力量,化为美善,化为真理。他选择了文化事业,选择了文体本体,选择了报告文学之文化样式,记录各类当代英要与名人,并以文学激扬之,以文化弘扬之。盖人的成功是需要历练的,乃至艰难生涯、奋斗生存之春华秋实。《沧桑心雨》是沧桑人生之真实、沧桑人生的成功,亦为沧桑人生之磨练与心路之拼搏,具有现实主义与教育教化之功能,是生命完善之赞歌。

 

18.撰写红色三部曲

从2005年至2020年,前后十余年时间,朱吉荣陆续完成了《赵荫华的人生历程》《高占祥漫纪》《张蔚萍心路历程》三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文学追梦,埋头创作,苦心经营,精心打磨,三部作品出版发行后,在社会获得普遍好评和强烈反响,被文艺评论界誉为“红色三部曲”,这是他文学创作走向更高领域更深层次的一次远程文化苦旅。

朱吉荣笔下的赵老一点也不张扬,抱朴守真、孜孜以求是赵老一贯的作风;艰苦朴素、赤子情怀是赵老的人格魅力。《赵荫华的人生历程》全面、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赵老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崇高思想,展示了一位革命老干部、老战士慈祥、执著、忠诚、奋斗不息的革命形象。赵老的一生是一部辉煌的人生史,更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他的光辉业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必将激励年轻一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朱吉荣能完成这样一部长篇著作,其功不可抹!

作品出版后,受到了赵荫华本人、家人及战友、同事的普遍好评。2009年8月,该著作被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征文活动组委会评选为“首届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特等奖”。

令朱吉荣庆幸的是,有缘结识高占祥,多次采访、搜集资料、阅读著作,历时数载完成了长篇纪实文学《高占祥漫纪》《漩涡中搏击——高占祥在河北》两部书的创作。认识高占祥、解读高占祥、抒写高占祥,是他的荣耀。而更让朱吉荣感动的是,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领军人物,高占祥对他礼贤下士,爱护有加。每有新书出版高占祥都要赠送朱吉荣,而且都会亲笔题写:“赠吉荣同志阅之惠存,请吉荣先生阅存、请吉荣老师,正之!”

“同志、先生、老师”这岂至是称谓上的变化?是高占祥对朱吉荣人格品质的认可!

“高占祥是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之一,他永远是我最敬重的老师!在文化艺术领域涉猎门类众多,文学、诗歌、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门类都有丰富的知识,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著作等身,拟出版《高占祥文艺集》150集卷本,目前已完成120多册。能为高占祥写书,实属不易,也非常难得!”朱吉荣曾无数次地感慨。

《高占祥漫纪》《漩涡中搏击——高占祥在河北》得到高占祥的认可,得到高占祥领导、同事、朋友的好评,这也是朱吉荣作品创作的成功。

《张蔚萍心路历程》是一部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并重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朱吉荣饱含尊师感恩之情,苦心志、劳筋骨、伤体肤、倾心血,用一支大笔、七尺之躯,穷其全力奋进搏击,用生命与灵魂的凝结终于写成了这部历史价值厚重的书,实现了对恩师的承诺。这部书是对恩师张蔚萍30年从事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总结概括,更是对张蔚萍丰富人生的精彩回顾。

《张蔚萍心路历程》是朱吉荣用生命与灵魂凝结的巨著。

3部长篇150余万字,历时10余年之久。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创作《赵荫华人生历程》朱吉荣多次带病进出北京,两上河南中州平原,三进陕北延安革命圣地。创作《高占祥漫纪》从搜集创作素材到印刷出版,几经周折,倍受磨难,负重前行。《张蔚萍心路历程》是一次苦难的经历,写作中几度病倒累跨,耗时数年,终得圆满。三部著作,三个领域。革命传奇与经济体制建设、文化艺术和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三个方面,堪称“红色经典”,为后世为历史留下宝贵的精神财福!

纵观朱吉荣三部长篇纪实作品,其艺术特色又各俱所长。《赵荫华人生历程》是历史的真实再现与挖掘文献史料的真诚写作;《高占祥漫纪》人物成长与艺术成就的交相辉映,运用纪实的手法和史诗般的语言,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全景式、多角度展现人物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卓著贡献;《张蔚萍心历程》注重党史著作理论探究,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2005年至2020年,这15年间,堪称朱吉荣文学创作的黄金期和丰硕期,是朱吉荣文学创作走向更高领域更深层次的一次远程苦旅。

其艰辛尤如漫漫长征路,虽说是苦难之旅却也甘甜,久久为功,九曲磨难,最终抵到成功的彼岸,站在了山之顶峰,看到了风光无限!

 

 

第六章 文学创作永不止步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不管登山的道路有多么的崎岖,但无限风光在险峰,只要愿意,只要努力,只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山高人为峰。

生命不至,奋斗不息!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朱吉荣犹如攀登一座座险峰,好似翻越一道道峁梁,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按照既定的创作计划,完成三部长篇纪实作品之后,便可停止大部头的文学写作,一是调整休息,二是把精力转移到整理个人文集工作上来。

然,朱吉荣的文学创作的步伐并没有停止!

继2017年出版《高占祥漫纪》之后,朱吉荣又将目光投入到高占祥在河北的那段岁月。1982年12月至1986年2月,高占祥任河北省委书记。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再写高占祥:漩涡中搏击

1982年12月至1986年2月,高占祥在河北任职3年。

在河北,高占祥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建设河北、振兴河北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河北,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值得世人追忆铭记;离开河北后的几十年,又是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是高占祥人生步入辉煌、事业取得成就的鼎盛时期。

高占祥在河北是他从团中央到河北、又从河北到文化部,从中央到地方、从地方到中央的过渡期,也是他到基层历练的锻炼期。

这是一段值得书写的岁月!

长篇纪实文学《高占祥漫纪》完成之后,朱吉芝又将目光聚焦到高占祥在河北的那段峥嵘岁月。他不顾古稀之年、行动不便之艰难,决然再次投入《漩涡中搏击》的创作,探寻高占祥在河北的足迹,真实记录那段难忘的生命历程。

透过文字,穿越时空,高占祥在河北通过一系列的重要举措,完成了在河北的使命和担当。振兴河北文化先行,兴文艺振臂高呼,倡微风繁荣文艺,微调浇花培育英才,识人才敢当伯乐扶掖新秀,兴戏剧为曲艺铺,加快城市园林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关注少儿多渠道办学育才,振兴河北的精神力量源源不断地迸发……

高占祥在河北,为振兴河北、建设河北,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了值得世人深刻思考和永久记忆的峥嵘岁月!

朱吉荣清晰地意识到,高占祥在河北是一段值得浓笔重彩书写的历程!

抒写高占祥、解读高占祥,弘扬高占祥精神、传承高占祥精神,对于朱吉荣而言,始终没有停歇,是无法结束的结语。

经过深思熟虑后,朱吉荣将创作纪实文学高占祥在河北的想法告诉了李林,在征求了高占祥部长的意见后,便开始搜集这段时间的资料。

李林又成了朱吉荣完成高占祥在河北长篇纪实著作的主要帮手。

如何写好这部书?从哪个角度切入?如何生动翔实地展现这一段重要历史时期?朱吉荣阅读了许多高占祥在河北工作期间的资料,诸如讲话、谈话和文艺作品,又访谈了一些那个时期的主要人物,如毛福民、周喜俊、李文忠等。后来他又将搜集资料的范围延伸到共青团中央和文化部时期,为全面掌握和理解素材,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和前期准备。

2018年5月初,与李林兄约定,朱吉荣从金华奔赴北京,在李林兄的陪同下,在高占祥工作室,与高占祥部长、毛福民局长等人进行了亲切交谈,详细讨论了这部书稿的写作思路和设想,听取他们对创作这部书的建议和意见,以期真实记录那段岁月,还原那段历史,给人们留下思考,留下记忆!

历时3年,朱吉荣又推出了一部长篇纪实作品《漩涡中搏击——高占祥在河北的人文情怀》。五十余万字初稿,在反复修改、征求意见之后,仍觉不很满意,于2021年二度构思,重新创作。为高质量如期完成作品,那段时间,朱吉荣起早摸黑,夜以继日,精雕细琢,数易其稿,历时一年最终顺利出版。其精益求精、用心之至,着实令人敬佩!

作品发行后,社会反响强烈,好评迭起。

 

20.书写艺术家郑竹三

为郑竹三写一部书,想法由来已久。

2010年10月的一天,朱吉荣、郑竹三及金华籍书画艺术家,应金华市委领导之邀参观艾青纪念馆。书画作品展览厅,市委主要领导笑着讲:

“吉荣老师,竹三先生虽久居杭州,却是咱们金华人的骄傲!书画艺术领域的知名人士,家乡赤子,学者型书画家,美术评论集《画学一经》在金华书画界那可是影响深远,特别是对金华文化建设的贡献,竹三先生功不可没!”

“书记过奖了!微不足道!”郑竹三谦逊地笑了笑。

“是呀!深有同感,也是有目共睹!”

“交给你一个任务,为竹三先生写一部书!”

“吉荣老师创作任务繁重,还是不要添乱了!”郑竹三急忙说道。

“我们是老朋友了,肯定要写一部郑竹三的书,而且书名已经拟好,就暂定名《艺术家郑竹三》,不知怎么样?”

郑竹三深情地望了眼朱吉荣,微笑着点了点头。

“这个书名不错!贴切、明了。好!看来,吉荣老师是早有谋划呀!”

任务得应下来后,朱吉荣就开始搜集资料,编写提纲。然而,编著这部书却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进展也不是理想中那么顺利,真可谓九曲十八湾,千折百回,举步维艰,步履蹒跚,以致使书稿曾几度搁置,写写停停,停停写写……

由于忙于创作《高占祥漫纪》《张蔚萍心路历程》《燕赵回眸》等著作和其他几部文学专著的编著工作,朱吉荣一直腾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郑竹三这部书。故而,撰写《艺术家郑竹三》被一次次搁置。

然而,编著《艺术家郑竹三》一书时时萦绕在朱吉荣心头,成了无法挥去的心结。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朱吉荣宅居家中,少了社会应酬,也少了许多干扰。于是,便找出这些年郑竹三寄来的资料和搜集到的文章,进行认真研读和整理,再次把精力聚集到《艺术家郑竹三》书稿的编撰上来,重新开启了艰难的创作之旅!

在郑竹三几十万字的书信文稿中如何筛选素材?如何将郑竹三的艺术成就呈现在读者面前?怎么写才能让艺术大家真正走进读者内心?

面对一个个问题,朱吉荣精心筛选,反复推敲,认真思索……

 

《艺术家郑竹三》是一部全景式反映郑竹三成长经历和艺术成就的纪实文学,分《学术视眼》《文艺论道》《哲理美学》《大匠谈艺》《生活随笔》《大师风采》《名家博爱》等七个部分,其中收集郑竹三作品86篇,亲朋好友文章20篇以及诗歌4首。

通过一个个生动故事和一篇篇精美文章,向广大读者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诠释了郑竹三平凡而精彩的艺术人生。

编著《艺术家郑竹三》书稿按提供素材分类编排,全书为四个块板,即艺术宏论、生活随笔、学术交流和名家访谈,重点展示进入21世纪之后,竹三先生在书画艺术领域的艰辛历程和研究成果,其美学思想和艺术风范。

书稿大纲拟定后,朱吉荣及时征求了郑竹三的意见,郑竹三审读大纲后就章节的编排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就编排的文章进行了筛选和增减。郑竹三的建议为朱吉荣编著工作提供了精神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初稿20多万字的《艺术家郑竹三》,于2020年5月全部完成。2020年8月,一部充满油墨味的《艺术家郑竹三》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过这部书能更多地了解艺术家郑竹三的成长历程和艺术生涯。

出版《艺术家郑竹三》确实付出了很多,但在朱吉荣看来,这部书对书画艺术的影响和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对郑竹三的艺术生涯进行了全面解读。朱吉荣在编著《艺术家郑竹三》之前,专门创作一篇约4万字的纪实文学《艺海撷英、澄怀观者——探寻著名书画家、美术评论家郑竹三的艺术生涯》文章。

2021年7月,《艺海撷英、澄怀观者——探寻著名书画家、美术评论家郑竹三的艺术生涯》被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选登在《中共百年获奖作品精选》一书。

 

21.回首来路壮心不已

几十年来,朱吉荣始终沿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奋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虽然历经艰辛,却也一路光彩地走过来。

朱吉荣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人物传记学会、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香港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曾担任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政工年鉴》常务副主编、执行副主编,全国育人用人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主任,《华人英才》杂志主编、总编辑。现为《中国人才大典》主编、《中国政工群英》丛书主编,上海市百老德育讲师团名誉团长,《百老风采》丛书副主编,《上海百老》杂志常务副主编,香港《华夏纪实》杂志编委,被中国人物传记学会聘任为“辉煌人生丛书编委会”特约编委、中国人物传记学会终身荣誉理事,被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聘任为建党百年纪念图书--《中共百年功模人物志》《中共百年获奖作品精选》特约副主编。

在中央党校协助张蔚萍教授工作期间,担任副主编的大型著作有《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最新思想政治工作实务全书》《中国共产党党务工作全书》《新世纪党委书记工作全书》《思想政治工作政策理论实例全书》《党委书记工作大典》等11部;担任主编,编著文学书画作品集有《海天墨迹 (艺术综合作品集) 》《孙德明书画作品集》《尚鹤芝书法艺术回顾》《谢平栩唐宋诗意画集》《谢平栩山水画作品集》《何小荣书法作品集》《柴建中书法作品集》等10余集。

文学筑梦路上,朱吉荣永不止步,踔厉奋进!

朱吉荣文学创作上获得的成就卓著,令人佩服。创作长篇纪实文学《赵荫华人生历程》《高占祥漫纪》《张蔚萍心路历程》,被文艺评论界誉为“红色三部曲”;编著《艺术家郑竹三》,创作长篇报告文学《漩涡中搏击——高占祥在河北的人文情怀》,报告文学集《沧桑心雨》《沧桑人生》《翰墨春秋》。文学作品分别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市场报》《人民政协报》《中国交通报》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福建日报、陕西日报、浙江日报、浙江省委主办的《政工师》杂志、《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以及《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等报刊发表200余篇。荣获“中共百年获奖作品精选封面人物”、“一带一路·敦煌艺术奖”,被授予“敦煌文化艺术传承人物”荣誉称号;荣获“华夏文化传承贡献奖”,被誉为“新中国文化的创造者和奠基者”;荣获“首届人类文明贡献奖文化艺术类金奖”;获得“首届中国文人奖”,被授予“当代中国典范”荣誉称号;荣获“首届中国文人桨文化最高成就奖”,并被推荐担任中国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荣获“国家级十大艺术大师”。

报告文学集《沧桑心雨》在第二届(威龙杯)中国时代风采征评活动中荣获金奖;长篇纪实文学《赵荫华的人生历程》荣获“首届中华之魂优秀文学作品特等奖”;报告文集《走近朱吉荣》在庆祝建党90周年2011年度中国时代风采征评活动中荣获金奖;中篇报告文学《信念,撑起他的艺术人生》荣获建国60周年“中国时代新闻人物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并被授予“十佳德艺双馨模范”荣誉称号;在庆祝建党90周年2011年度中国时代风采证评活动中,被授予“中国十大德艺双馨艺术家”。

中篇报告文学《两甲子传承三世纪跨越——金华五中:作新、成美、崇善的事业》获评“共和国70年优秀作品奖”,载入《共和国70年优秀作品集》,并荣获“共和国之子”、“共和国70年功模人物”;《艺海撷英、澄怀观者——探寻著名书画家、美术评论家郑竹三的艺术生涯》选登在《中共百年获奖作品精选》,其业绩入编《共和国功勋人物志》《辉煌人生·共和国功勋人物风采》《中国骄傲--辉煌60年共和国建设风采》等珍藏典籍。曾六次出席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人生最好的贵人,就是努力向上的自己。生活不会辜负一个一直在努力的人。

朱吉荣感慨地说:“我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人生的路曲折坎坷,经历了艰难岁月,但却算不上轰轰烈烈,也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回望来路,感觉我的人生没有虚度!”

 

 

尾声 而今迈步从头越

 

完成《朱吉荣文集》也是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整理出版文集是重新审阅修改的过程,亦是对已发表的文章或出版过书稿进行审读修改归类,按文集的要求进行重新编排成书,使其更科学、更规范、更完整。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以前发作过的作品,个别地方还是有明显的不足,有些稚嫩,确实有可改之处。重新审读一遍,按要求进行编排,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必须得从头再来,重新开始。这将会是一次艰难的苦旅,不啻于一次长途跋涉,不仅要有足够的体力,更需要有高智商、强耐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朱吉荣文集》计划12卷本,目前已完成《沧桑心雨》《真谆心语》《沧桑人生》《翰墨春秋》《赵荫华的人生历程》《高占祥漫纪》《张蔚萍心路历程》《漩涡中搏击》《艺术家郑竹三》9卷本,还有3卷本需要整理写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要让生命的功能永远保持春天一样,不断涌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做一个不断造化自己生命辉煌的乐师,谱写自己精彩绝伦的永恒人生!

人来到世界上捧出一掬温情,以温情的爱心打动他人心,奉献社会,发展自我,人生得有所作为,得为世界留下什么?

站在文学创作的前沿阵地,抒写辉煌壮丽的生命乐章!

编辑出版《朱吉荣文集》,为世人留下美好记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活着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目标的确立很重要,是与社会与人民与自己都有益处,为了这个目标奋斗而始终不息的他(她),才能离目标愈来愈近。一个没有目标的人,犹如一艘没有舵的船,在人生的海洋中因不能控制方向在风浪面前方向不明,只有听任风的摆布和浪的使唤,结果会使人失望、永远难以到达理想的彼岸……

几十年来,朱吉荣始终保持着昂扬的斗志、旺盛的精力,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勇毅前进,永不止步,永不停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虽已步入花甲之年,朱吉荣依然行有方向,豪情不减,精神抖擞,斗志昂扬!

人生七十古来稀。站在七十岁的新起点,朱吉荣老而弥坚,迎着朝阳出发,踏着晚霞归来,奋进在文学梦想的大道上,阔步向前,向前……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编剧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于安文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上一篇:开 工

下一篇: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Copyright © 2018-2023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QQ:3683127117 投稿邮箱:3683127117@qq.com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