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人物 > > 正文

《平民英雄张富清传》读后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周德宝 时间:2023-12-02

抵达文学的彼岸

——《平民英雄张富清传》读后

周德宝

 

读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寒青(原名王汉清)的《平民英雄张富清传》,震撼人心,感人泪下。感觉酣畅淋漓,令人耳目一新。

一、用生命谱写的英雄赞歌

读着读着,总是让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路遥及其《平凡的世界》。

因为,《平民英雄张富清传》是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寒青长期关注英模人物为平民英雄作传的又一部力作。

寒青也曾是一名军人,在某部团政治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唐山大地震之时,他从地处唐山古冶的被震塌的营房里一钻出来,就开始用通讯、报告文学形式采写抗震救灾。退伍后拉过板车、扛过麻包。后经过努力考入武汉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湖北分社工作了十二年。这些都是宝贵的人生经历。

寒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此前,他创作了《大巴山的呼唤》、《情撼中原》、《火炬,在山乡燃烧》、《情托彩虹》、《爱,擎起一片天》、《爱,在信念中升华》、《起航,信义之船》、《真情宣言》、《守望大山》等十余部长篇报告文学,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正泰杯”优秀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全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报告文学金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奖等奖项,其中,《大巴山的呼唤》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徐迟报告文学奖。他本人因而获全国“改革开放30年·杰出作家”、“武汉市优秀文艺家”等荣誉称号。

他任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期间,还成立了武汉荆楚寒青影视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该公司根据其撰写的报告文学拍摄了多部有影响的电影和影视剧,其中,根据他的长篇报告文学《起航,信义之船》改编的电影《信义兄弟》,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影视作品荣获华表奖。

还因为,寒青文品极高,有着路遥般对文学创作执着追求而献身的“路遥精神”。2019年7月,他受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华文出版社邀请,创作张富清传记。当时他身体欠佳,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症等多种疾病。为了不负华文出版社的重托,为了写好英雄赞歌,他多次深入张富清工作地湖北恩施来凤县及出生地陕西洋县等地,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在来凤深山采访时,曾多次摔倒,膝盖几次被摔伤,好几次险些掉下山崖。

从武汉开车去来凤县,需要九个多小时,去陕西洋县则需要更长的时间。为了充分地掌握生动的素材,鲜活的细节,寒青不得不多次往返两地。有一次,去来凤县采访途中的高速公路上,因山路险峻,沿途隧道多,凌晨4时光线模糊,他的采访车被大货车撞坏,很幸运他只有左内胸骨被撞裂两根,疼痛几个月,他仍坚持采访,深挖张富清老人的精神富矿。

当结束了半年的采访回到武汉时,已是2019年腊月二十八。此时,武汉新冠疫情蔓延,他足不能出户,就在居住的六楼日夜不停地写《平民英雄张富清传》,家里存放的米面吃光了,就吃干粮、咸菜。在寒青看来:张富清不是神,而是一个吃五谷杂粮的普通人,是个扎在平民堆里的时代楷模,是个经历了几个时代的近百岁的老者。他认为要写好张富清,要塑造好这个典型形象,不能人云亦云,观念化,概念化,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实事求是地揭示他的生活本质,揭示这个英雄的本质和特质。要用封存多年的鲜活故事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真切切的时代英雄。

书稿完成后,他又没日没夜进行修改,后因疲劳过度,他患脑梗死,经医院抢救,落下半身瘫痪。“老英雄的传记不写好,我死不瞑目。”躺在病床上的寒青,一刻也没忘记对作品的精修细磨。有时,夜里病房关灯后,他还借用手机的亮光翻阅书稿。历时3年,一本30多万字的《平民英雄张富清传》终于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与读者见面了。

“长期以来,寒青一直专注于为平民英雄作传并取得骄人的创作佳绩:从《大巴山的呼唤》为以身殉职的乡村民政助理周国知立传、《情撼中原》讴歌全国模范教师吴玲感人事迹、《起航,信义之船》弘扬感动中国人物‘信义兄弟’的诚信品德,再到这本《平民英雄张富清传》,都体现了他的执着追求。他以自己的丰厚成果宣传了平民英雄们高风亮节的正能量,也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了读者,唤起了读者对于我们民族历史上众多平民英雄的记忆。”

  • 二、典型形象的时代意义

每个民族都有引以自豪的民族精神,而最能代表民族精神核心内涵和价值取向的就是英雄精神。

英雄,是高悬天际的璀璨星辰;英雄,是信念的化身和精神的引领;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精神坐标。英雄一词,现代汉语字典注释为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

毛主席指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任何民族和国家如果没有英雄人物所代表的价值追求,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和前进力量。那些为国家、民族无私奉献甚至牺牲的英雄人物,无一例外都受到本国人民的传颂和推崇,甚至跨越国界成为人类的共同偶像。

英雄主义,是把英雄豪杰的品行当作最高人格来崇拜歌颂。它是文学艺术最崇高的血脉。英雄境界赋予文学艺术撼人心魄的高尚品格,英雄风骨铸就文艺作品顶天立地的生命。自然英雄主义是古今中外经典艺术家始终追寻的艺术形象的最高形态,它通过塑造社会群体中具有崇高、悲壮、不屈和进取品格的英雄人物形象,以弘扬社会群体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所追寻的最完美、最高尚、最能代表整体利益的崇高精神。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国家性,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和人格震撼力。在时代呼唤英雄的语境下,张富清就是新时代这种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他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因为他本不平凡,但却以平凡存世。他是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的一代人,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运动、转业安置及在贫困山区工作一生中的言行,深深地打上毛泽东时代烙印。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冲锋在前、浴血疆场,立下赫赫战功,是个战斗功臣;在和平时期,却把功名深深埋藏在心间六十余年,主动到最艰苦的贫困山区默默奉献一生。

他寓伟大于平凡,在平凡中奉献着不平凡,是时代群英谱里非常特别的英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够只在隐藏功名而默默奉献的意义上看待张富清,这一个英雄形象是有血有肉立体式的,他集多个楷模于一身。在战争年代,他是舍生取义的战斗英雄;在和平时期,他是隐功埋名到最艰苦的地方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他是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们学会在苦难中成长的慈父般的家长;他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克己奉公的共产党员。所以,他是战士的楷模,基层干部的楷模,促进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楷模,共产党人的楷模,因而是时代精神的楷模。因此,寒青的《平民英雄张富清传》这部纪实文学作品,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踔厉前行。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现实性、政治性和励志性等多重价值。

这里还要提及张富清妻子孙玉兰形象的时代意义。他们一生相濡以沫,风雨同舟,坚守隐功埋名的秘密。她在艰难困苦中与张富清一道共同支撑起这个家,他们是恩爱夫妻的典范,家风建设的典范。

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王宏甲在本书的序中写道,平民英雄张富清其实很检验我们的精神世界。的确如此,我要说,这部力作的诞生,其实也很检验我们作者的精神世界。清华大学在邮寄入学通知书时,给每名录取的新生同时寄去一套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我想,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开班时,是否也给每位学员赠阅一本《平民英雄张富清传》。

三、密集紧凑的严谨文本

《平民英雄张富清传》共10章,38节,30多万字。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了张富清解放前打长工及替兄当丁的苦难生涯;写了他1948年3月投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大西北的解放战争中,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写了他进疆出疆、结婚,1955年1月退伍转业,来到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县工作,隐功埋名60余年,默默奉献的一生(其中,在来凤县离休前的30年的时间里,先后在城关镇粮油所、县粮食局、县纺织公司、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 。1985年,县建行离休后的生活。);写了他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时代楷模称号及其影响。

本书所书写的壮丽历史画卷及主人公的精彩故事,时间跨度近百年,而阅读丝毫不觉得枯燥无味而分外有趣,不忍释卷,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宏观上,作者精心安排了相得益彰的明暗两线,把英雄感天动地的故事紧密地串起,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细节将传主的一生囊括其中,从而使作品结构紧凑,“形散神聚”。

明线是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以传主张富清的命运为主线,以张富清和孙玉兰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为副线,以其小孩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成长为次副线。作者除了在宏观上精心安排了这几条明线之外,还把“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在平凡中再创伟大”的暗线隐藏在文字的背后,明暗两线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从而较为生动地展现了张富清来自平民、归于平民、平凡得如此彻底的一生;展现了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一生。从而生动地再现了张富清这一个典型的平民英雄形象。他有浓郁的家国情怀,不居功自傲,相反却把功名深藏心间,以平凡人存世,自愿选择到最艰苦最困难的山区县工作,默默奉献一生,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同时,作品还展现了新中国建国初期五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画卷。

本书所书写的壮丽历史画卷及主人公人生的精彩故事,自张富清出生至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时代楷模称号,经历了自解放战争到建立建设新中国,时间跨度近百年,作品容量之大而没有重复赘述内容,实属罕见。这得益于作者精心安排的上述的明暗两线,得益于这明暗两线串起的张富清精彩的人生故事,得益于故事中的比比皆是的鲜活细节。因而,在上述的故事情节的展开中,成功地完成了朔造张富清这个高大的平民英雄形象。

其次,该书通过俯拾皆是的震撼人心的事件和细节,重点描绘出主人公张富清在解放战争中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故事;还浓墨重彩地描绘出张富清隐功埋名六十余年,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平凡而伟大、普通又崇高的人生故事,特别是在离休前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人生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深度还原了张富清丰富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散发出老英雄张富清独特的人性光芒。

老英雄张富清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在平凡中再创伟大,成就了一段英雄壮举的佳话。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英雄隐功埋名的思想起点。英雄的出生地陕西省洋县马畅镇双庙村是武术之乡,盛行秦腔(工作地湖北省来凤县盛行南剧),他深受家乡及第二故乡的文化熏陶,他侠肝义胆。于1945年初冬的一天晚上,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放走被国民党乡联保处头目占某凌辱的邻村妇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于1948年6月至9月间,在壶梯山战役中,担任突击队员,清障炸碉堡一座。在东马村消灭外围守敌,占领敌人一座碉堡,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特别是同年11月的永丰战役中,担任突击组组长,同去的队员都牺牲后,负伤的他仍然顽强地完成了炸毁一座碉堡的清障任务,为部队发起总攻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他耳朵被震聋,牙齿被震掉了几颗,但血肉模糊的他还是坚守在阵地上,一直坚守到天亮大部队发起冲锋时。

永丰战役中,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彭德怀将军握着他的手说:“你立下了大功。”这一夜的战斗异常激烈,一夜间换了三个营长八个连长,同他一道去的突击队员都牺牲了。“同牺牲之战友相比,我(张富清)很幸运,还活着。他们才是英雄,他们才是功臣!我有啥好显摆的!我有什么资格张扬!”所以,张富清决心隐藏功名,把功名深埋心间。在1955年1月转业结婚时,与新娘孙玉兰共同约定一生要隐藏功名,于是,他佩戴着三枚勋章拍了一张照片,然后连同军功章、立功证书、彭德怀将军亲笔签发的报功书一起包好藏在箱底。直到2018年11月,94岁高龄的张富清配合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才被发现。2019年9月17日,他95岁高龄时,荣获“共和国勋章”。由此可以看出,他是发自内心要一生隐藏功名的。连最艰难的文革十年期间,他只保留工作籍发放生活费下放改造,妻子在供销社没有工作,一家人艰难度日,他和妻子也没有向组织拿出这些功名。

而恰恰相反,张富清却总是把功名深埋心间,不以此为资本而居功自傲,作出了几次无私的“选择”。一是转业时,放弃了可以在武汉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到艰苦贫困的山区湖北恩施来凤县工作;二是工作后毅然选择了到最艰苦贫困的山区三胡区、卯洞公社工作;三是在百年未遇的大旱(“三年自然灾害”)时,选择了去灾害最严重的山胡区石桥村抗旱救灾。

在山区工作约24年,心系山区建设,心系山区人民,默默奉献。

1959年初任三胡区副区长的张富清到任后,被组织安排分管财贸和农村工作,他立即投入访贫问苦工作之中,驻村蹲点,入住贫困户。他选择了入住阳河坝村贫困户谭天禄家。谭天禄家是该村最贫困的一家,他老婆于1958年病死,一人带着四个孩子生活,最大的孩子14岁,最小的才3岁,住着一间茅草屋,家徒四壁。1959年初夏一天的暴雨夜,谭天禄岳父因病去世,他去送葬夜晚未回家,他家只有10岁的第三个孩子谭玉地夜晚突发高烧,高烧摄氏41度,高烧一直不退。这可急坏了张富清,他忙前忙后,只能作简单退热处理。幸而半夜暴雨骤停,十分焦急的张富清果断决定,要迅速将小孩送到医院抢救。于是,他安排好家里三个孩子后,背着小孩冲进了茫茫夜色,就着电筒光艰难地行走在崎岖泥泞难走的山路上,好不容易才走过二十多里山路,到凌晨3点才赶到卫生院,小孩得救了,自己却因整夜招呼病人劳累过度而疲惫不堪。可是第二天清晨,他仍然强撑着回住点村给在家的三个孩子煮早饭,饭后照常参加劳动一天,到晚上从驻点村赶往三胡区开会,途经一木桥时因劳累过度滑落河中,幸被群众及时发现救起,因过度劳累昏迷,与未出院的被救小孩在同一卫生院抢救才脱险;1961年夏,山胡区遭遇百年未遇的大旱,已干旱82天滴雨未下。受灾最严重的石桥村,河塘干涸龟裂,水源断流,村民饮水发生危机,82天内仅生猪就热死几十头。区长委以重任,把张富清派到这个干旱最严重的村抗旱减灾。为改变石桥村“望天吃水,靠天收粮”的历史,他召开各生产队长大会,动员寻找水源,修渠引水。为寻找水源开渠引水,他从似天梯的山路上的悬崖坠落,险些丧生,吉人天相,幸被树枝藤条杂草挡住才未坠下山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无名山的山洞找到了水源,当即打响了修渠引水的战斗,从秋季到冬季他日夜奋战在工地,到腊月二十四一条半山腰蜿蜒曲折的水渠修建成功并通水,从此,村民喝上了甘甜山泉水,灌溉条件也得到改善;还有为解决山胡区所在地胡家沟的山民照明问题,领导指挥新建了山胡区老狮子桥这个土苗山寨第一座小型水电站,解决区及周围两个村的照明问题,结束了用松子节、火把、桐子油、煤油照明的历史。该电站于1964年早春二月动工,为抢在7月汛期前建好水库堤坝,为防止汛期洪水冲垮堤坝,他日夜奋战在工地,因劳累和又患病毒性感冒,高烧42摄氏度,昏倒在工地,被送往区卫生院抢救。病还未愈放心不下堤坝,拔掉点滴针头又偷跑到工地……

再次,裁剪得当。一是以退伍转业到边远山区来凤县工作为叙述重点,以第三章至第八章共6章21节来书写;从出生、打长工及替兄当丁的苦难生涯,至1948年3月投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至解放大西北的解放战争中,在壶梯山及永丰等战斗中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仅安排了第一章1章4节来书写;从进疆出疆、结婚,至1955年1月退伍转业,仅安排了第二章1章4节来书写;离休后的生活及发现赫赫战功,至授勋,仅安排了第九章至第十章共2章9节来书写。

二是相同事件,选材的侧重点不同,避免了重复。如1964年修建山胡区老狮子桥水电站及1966年修建小二龙山水电站的故事相同,选材的侧重点却不同,从不同的侧面刻画了主人公形象,相得益彰。如上所述前一电站以战斗在工地累病为重点,而后者侧重改进一台闲置的水轮泵为发电机为重点。通过这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那就是六年前,为了改变来凤县因铁匠少而农具紧缺影响农业生产的现状,张富清到邻近的湖南省龙山县遍寻铁匠能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引进了工匠能人杨圣,并把他安置在山胡区农技站工作,一家迁到山胡区。由他传授铁匠技术,解决了这里农具缺少的实际困难。这次改造闲置水轮泵张富清找到杨圣进行可行性论证并由其全权负责此项工作,终于,在来凤县机械厂改造成功。

叙述的侧重点不同,从而使叙述、故事富有变化,增强了故事的新颖性。

再如在终身学习方面,在恩施党校学习时,因来凤县是土家、苗家等18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学习侧重描写学习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简单日常用语,以利于搞好行政工作;修建上述两个电站,找县水利局工程师开出与修水电站相关的书单,按单购书学习;文革期间下放山区改造,购买了《毛泽东选集》学习;离休后参加建行来凤县支行“支部主题党日”学习等。

最后,采取传统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章回体体例,也是本作品的鲜明特色。《平民英雄张富清传》的标题(书名)非常精准地道出了张富清一生的英雄本色。本书也写得适合平民阅读,雅俗共赏。追求“通俗”的作品有鲜明的人民情怀,人民立场,在当下的语境下是极其珍贵的!

四、生动激情凝练的诗意语言

首先,对典型环境诗意的描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少数民族地域特色,所描画出的一幅幅美丽的鄂西山水画和土苗风俗风情画,令人陶醉,对英雄性格、精神及品质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来凤县是中国第一个实行土家族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分布着以土家族(土家族人口占34%,)和苗族(苗族人口占20%)为主的26个少数民族。如今已建成中国文化先进县、体育先进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享有“歌舞之乡”的美誉。

作者对鄂西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土苗风土人情的描写,不是游离于故事情节之外而进行单独的书写,而是巧妙地把它分布在各章节中。如在第三章“融身民族”一节中,因张富清调任来凤县纺织公司任党支部书记、经理,而巧妙地植入了“心灵手巧而又美丽动人的土家妹子西兰及其西兰卡普织锦的美丽传说”,像这样的例子文中比比皆是。从而巧妙地描画出了一幅幅秀美的鄂西山水画。来凤县历史上曾隶属楚巫郡地、武陵郡、清江郡等,地处鄂、湘、渝三省市交界处,武陵山余脉分南北两支成钳型走向横贯全境,酉水河沿东部由北向南流经县域。是鄂湘渝黔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素有“一脚踏三省”和“湖北西大门”之称。盛产金丝桐油等闻名中外的特产,历来是三省(市)边区交通要冲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史称“川湖肘腋,滇黔咽喉”;同时,还巧妙地描画出了土苗风俗风情画。神话、传说、信仰、习俗、服饰、民族歌舞、哭嫁、西兰卡普、油茶汤等等,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作者所精心描写的来凤县县名由来的生动传说,所精心描写的摆手舞、地龙灯、山歌、南剧等,所精心描写的西兰卡普织锦及其传说等,所精心描写的百福司古镇等等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令人如醉如痴。

上述的作者精心描画出的一幅幅美丽的鄂西山水画和土苗风俗风情画,使人感觉生动传神而又神奇独特,令人心往神驰。

作品对英雄人物的刻画及性格的形成,不是孤立地描写英雄的壮举,而是从人物活动的环境,从融身少数民族来完成书写的。如,在第二章的“奔赴山区”一节中,张富清去来凤县报到的途中,船在清江搁浅,描写了张富清夫妇第一次看见的纤夫拉纤的场面及其心理活动,面对此情此景,他们有颇多的对生活、人生的感悟。“不一会儿,奇迹出现了。只见一群行江汉子,赤身裸背,不畏严寒,冒着清江中荡起的刺骨冷风,分成两队人马,躬曲着身子,拉着又粗又长的绳子,边拉边唱着江中号子:‘三尺布,嗨哟!四两麻呀,嗬嗨!脚蹬石头,嗬嗨!手刨沙呀,嗨哟!光着身子,嗨哟!往上爬哟,嗬着着!号子回荡,嗨哟哟!在山崖哟,嗨着嗨着!……’”……“张富清和孙玉兰都是第一次见到。可这次,对他们的思想触动太深了。孙玉兰的震惊,更多是对纤夫生活困苦的思考,对他们顶风冒寒的身体的担忧。张富清的震惊,则是被纤夫在寒冷的冬天里赤身裸背的勇气所感动,为纤夫逆水拉纤的胆魄和毅力而敬佩!……可那高亢的号子声始终在张富清的耳畔响起。他想,在战场上,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锋;在生活中,不讲环境,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奉献,不同样是一种拉纤吗?从这里起,拉纤人的勇气,拉纤人的胆魄和毅力,拉纤人的担当与风险精神,已植入他的血液。”接着,从恩施地区报到后,又坐着“突突”的木炭车赶赴来凤县报到,沿途所见到的风景:“展现在张富清和孙玉兰面前的是远处那巍巍武陵山层峦叠嶂、满目翠碧,近处一条清波粼粼的酉水河蜿蜒而来,环绕着古老简朴的城墙流淌而去。……这时,远处飘来了一曲动人的山歌:‘酉水清清酉水长,竹筒长长点太阳。土家幺妹提手郎,山歌醉人酒飘香……’”山美水美人更美,山歌更甜美,无不熏陶感染着初来乍到的张富清夫妇。

再如,这里民风淳朴。在第三章的“初识来凤”一节中写道,“来凤县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金凤(神凤凰所变仙女)与好心砍柴土家族小伙子凄美甜蜜的爱情故事。金凤医术神奇,能变成凤凰扇翅为穷苦人治病,不收分文,她的神奇医术和治病救人的高尚品质,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崇敬。”还写道,张富清夫妇到来凤县委报到后,来到新安的家,“一间破旧的房子”,里面生活用具什么也没有,“隔壁送来两条长凳、再铺上了门板,就是一张像样的床了;单位(来凤县城关镇粮油所)职工送来了一张不知用过多少年的旧木桌和几把椅子;孙玉兰在集市上买回了锅、碗、瓢、筷……”“没过一会儿时间,左邻右舍的老年人和妇女给他送来了各种家里过日子必用的小用具,端来了暖人心肺的油茶汤,有的还送来热乎乎的葛粉或面条(在当时这是最好的食物)……”不仅如此,在第六章“乡邻相帮”一节中又写道,在文革期间,张富清只保留工作籍发放生活费下放改造,妻子在供销社没有工作,一家人在填饱肚子都难的困境下艰难度日。这时友好的相邻在社节,一清早送来了粮食蔬菜和热气腾腾的最好吃的东西。“这是1968年农历二月的一个星期天早晨,刚刚起床的孙玉兰打开大门,只见门外有一张破旧的木桌,木桌上放满了红薯、玉米、土豆、白菜,还有香喷喷的腊肉、糯米和蒸熟了的蒿菜……那腊肉、糯米饭和蒿菜还冒着热气,一股不浓不淡的佳肴美味伴着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苗巧妹”收没有工作的孙玉兰为徒,学刺绣,学裁缝挣钱补贴家用。她俩情同手足,亲如姊妹。

文中像这样的各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不胜枚举。

又如,文中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别具趣味,体现浓郁的少数民族地方特色。历史上,这里的纺织业非常发达。“早在清同治年间,来凤县就出现了‘乡村四时,纺声不绝’‘村民皆有机房,布皆机工为之’的景象……有的边织边唱起快乐的歌谣:‘吱嘎垛,里嘎垛,食比垛,子弄夺;丝巴大朵棉榨;客地那耶打它夺……’”这首土家族歌谣意思是:“……她们唱的是土家族歌,意思是说:‘要吃饭,就得挖土;要吃肉,就得喂猪;要穿衣,就得种棉花,这才样样都不差。’”这首原生态的民歌,用浅显直白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出幸福生活的深刻道理。再如,张富清从中共恩施地委党校学习过春节归来,饶有兴味地和妻子说汉语夹杂着土家族语的问话:“家里莫懒情况郎门的?”土语“莫懒”意思是“现在”,“郎门的”意思是“怎么样”。

其次,叙事抒情中虚实高度融合。如,在第一章中的“营地蝶变”及“生死突击”两节中,具体描绘了在解放大西北的解放战争中的壶梯山战役、永丰战役等战斗中,张富清等参加突击队如何炸碉堡的过程写得简洁,具体成为英雄的心路历程(心理活动)写得非常详尽,突出地书写了英雄本色。

1948年8月,张富清参加壶梯山战役。战斗打响,“国民党的暗堡死死地封锁住我军的进攻路线,炸暗堡的突击队员一个一个倒下……情急之中,投诚后第一次参加战斗的张富清再也按捺不住:‘我请求加入突击队,由我去炸掉敌人的暗堡!’”在我军的火力掩护下,张富清腾挪躲闪,机智地接近暗堡,“靠近后,张富清飞快地拉开手榴弹引线,朝着喷着火舌的暗堡射击孔塞进去,‘轰隆’一声,机枪顿时哑了,”随即嘹亮的冲锋号响起……张富清因而荣立师一等功,被授予师“战斗英雄”称号。在战后总结大会上,张富清上台讲话,“他一开口就声泪俱下:‘战友们一个个倒下,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活生生地贡献出他们的宝贵生命。比起他们来,我算得了什么?真正应该立功的人,是他们……’”接着写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个月来与国民党部队不同的感受和感悟的心理活动,张富清琢磨出“为什么当兵?为谁打仗?”的道理,并把光荣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喜讯写信告诉家里。接着“生死突击”一节中,写入党申请书被批准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理活动,对共产党员的忠诚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日记中写道:“从入党那一刻起,我的生命就属于党和人民。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我要随时参加突击队,多打仗,多立功。只要党和人民需要,哪怕牺牲自己……”在临皋战斗中,“我上,我上——!”踊跃报名参加突击队。特别是在同年11月的永丰战役中,任突击组组长,队员都牺牲后,他受伤后一人炸毁一座碉堡,耳朵被震聋,牙齿震掉了几颗,但血肉模糊的他还是坚守阵地上,一直坚守到天亮大部队冲锋时。

在这些战斗中,先后荣立一等功3次,二等功1次,两次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特别是在永丰战役中获军一等功,并荣获西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镌刻着“人民功臣”四个大字勋章一枚。

再次,个性化的人物言行,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深深打上毛泽东时代的烙印。上述的转业到来凤县工作、到来凤县后选择最困难的山区三胡区工作、大旱救灾时选择受灾最严重的山胡区石桥村等几次“选择”,无不体现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无不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不体现了“我是一名党员,党需要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战场上死都不怕,苦点怕什么? ”无不体现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如2018年11月,张富清在武汉某医院做白内障手术,需要植入人工晶体。住院前,中国建设银行来凤县支行的负责人出于对他的关心,嘱咐老人:“您是离休老干部,按照规定医药费应当全部报销,您可以选好一点的晶体,以保证效果。”然而,住院手术期间,张富清没有选择进口晶体,他只选了最便宜的晶体。

从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染上了军绿,永不褪色。如在解放战场上,1948年6月至11月,在壶梯山战役、东马村清障及永丰战役等战斗中,要成立突击组去炸碉堡时,张富清总是第一个喊“我上,我上……”。再如2012年8月,88岁的张富清左腿因误诊而需要高位截肢时,为化解医患纠纷,安慰医院及医护人员、亲人和好心的单位工作人员,高兴地接受了高位截肢,并正儿八经和风趣地说:“……至于我的这条腿,谁愿意截肢呢?不仅仅你们不愿意,我的老伴和孩子们不愿意,医院的领导和医务人员也更不愿意啊!事情也到了这个样子,还是听医生的安排,我这条倒霉的左腿要锯就锯掉吧!只当是我当年在战场上炸碉堡时,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的。”88岁高龄,仍然忘不掉刻骨铭心的战斗。

最后,富于激情和张力的诗化语言,特别是合乎情理的自然而然的诗化抒情部分更是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如在永丰战役结束后,张富清荣立特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晋升副排长,作者才顺其自然的抒情,对突击队及突击队精神予以提炼升华。“多少血与火的拼搏,多少生与死的战斗,每一次拼搏,每一场战斗,突击队的作用尤为重要。它是任何力量都难以替代的。”“每场战斗中,张富清都强烈要求参加突击队,他说共产党员应该成为永远的突击队!”“突击队的精神已经融入张富清的血液。这种精神和突击队的作用,在张富清的身上发挥到极致。”

正是因为“突击队的精神已经融入张富清的血液。”所以,张富清把这种精神带到了他选择的贫困艰苦的工作地来凤县,六十余年保持了“突击队员”的本色,淡泊名利,为民默默奉献。1955年1月离开武汉去恩施地区报到时,途中在清江坐过纤夫拉的船,还坐过烧木炭的公交车(木炭车),张富清孙玉兰深有感慨,“他们坐在车上尽管颠中带险,但丝毫也没有半点儿的埋怨和嫌弃。他们深深地理解,刚解放不久的恩施山区还很落后、很贫穷。他们也清楚地懂得,正是这种贫穷与落后,才亟待他们去开发,去建设,去斩断盘踞在大山的穷根!”“当张富清接到了任三胡区副区长的通知,浑身立刻有了一股使不完的劲儿。他想,去农村工作,这与部队打仗多么相似啊,同样需要突击队,张富清同样干起了地方工作的突击队员。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再如1960年夏,来凤县在遭遇百年未遇的大旱(“三年自然灾害”)时,张富清选择了去灾害最严重的山胡区石桥村抗旱救灾。张富清带着石桥村寻找水源队寻找水源,他坠入山崖险些牺牲,当在无名山山洞找到水源后,作者很自然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发出村民寻找到水源,看到生存希望与喜悦的书写。“在山上找到水源的消息,像久违的春雷在石桥村上空炸响!这消息,像雪后的阳光,给石桥村的男女老少送去温暖,绽开了他们的笑脸;这喜讯,恰似一簇簇欢跳的火苗,燃起了石桥村干部社员战胜旱魔、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希望之火。”接着从秋到冬在张富清的指挥和带领下,打响了修渠引水工程的战斗,一条横卧山间的蜿蜒曲折的水渠修建成功,给石桥村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于是,作者又很自然地用一组排比句抒情,“这来之不易的风景在诉说着,诉说石桥村多少年来遭遇旱灾的苦难;这来之不易的风景在宣布着,宣布石桥村从此结束了世代求水、盼水、梦水的历史;这来之不易的风景在歌颂着,歌颂人民的好区长张富清淡泊名利、为民造福的高贵品质!”“望着汩汩流淌的清泉水,石桥村的父老乡亲,无不欢欣鼓舞,喜笑颜开。望着汩汩流淌的清泉水,72岁的向老先生激动得像久别归来的孩子,又是掉泪,又是蹦跳。好一会儿,他擦去泪水,扔掉手中的拐杖,朝着村后巍峨的大山,朝着太阳穿云的上空,高声地朗诵起来:忆往日——/娥皇女英惜别泪,/化成珍珠清泉水。/看今天——/区长情洒石桥村,/黎民百姓喜泪飞!/ ”前文为寻水插入这个72岁的向老先生向张富清讲娥皇、女英泪滴成珍珠泉的神话故事,情景交融,使抒情更具诗意。像这样诗意的书写文中比比皆是!

此外,正如上文中提及的“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并不是孤立的书写。”张富清祖籍地陕西的秦腔、武侠精神及来凤的土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南剧等深厚的文化传统,对张富清的性格、英雄的精神及品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总之,相对于非虚构文学纪实文学而言,全书既具有纪实文学的逼真性和现场感,也具有纪实文学所难得的文学性和诗意性;相对于虚构文学而言,其文学性别具魅力,达到虚构文学所难以达到的高度,魅力四射,芳香四溢,具有强烈的审美冲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平民英雄张富清传》达到了文学作品难以达到的高度,是一部上乘之作,抵达了文学的彼岸。

如果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几代人,那么《平民英雄张富清传》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责任编辑:张国民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上一篇:罗清泉关心地摊往事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2023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QQ:3683127117 投稿邮箱:3683127117@qq.com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