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文学 > 纪事 > > 正文

小镇五月枣花香(报告文学)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郭红新 时间:2022-06-28

 

小镇五月枣花香(报告文学)

——大荔冬枣小镇见闻

郭红新

 

 

【科谱小知识】

冬枣,枣树的一个栽培品种,冬枣亦称爱侬、枣之初、枣儿乐、苹果枣、冰糖枣,品种有大荔冬枣、山西冬枣、庙上冬枣、鲁北冬枣、沾化冬枣、黄骅冬枣等,产地分布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其中,河北黄骅冬枣为原产地保护品种,大荔冬枣为引进山东沾化冬枣品种栽培而成。

冬枣含有19种氨基酸,能促进人的机体内部各类蛋白质以及酶的合成,具有增强机体体质和体液免疫功能;冬枣含有较多的糖分、维生素C以及环磷酸腺苷,芦丁含量也相对丰富,对慢性肝炎和各类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和预防作用。冬枣还具有解毒解酒、延缓皮肤衰老等功效。

大荔冬枣,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特产,享有“南荔枝,北冬枣”之盛誉。营养价值为“百果之冠”,被誉为“百果王”、“天下奇果”;似“活维生素丸”,状如苹果,又有“小苹果”之称。

大荔冬枣果肉呈乳白色,以其口感细嫩酥脆、香甜爽口而畅销全国,已漂洋过海,打入日本、泰国、俄罗斯和捷克等多国市场,年产值过亿元。

2011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大荔冬枣”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11月15日,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12月17日,“大荔冬枣”入选2019年第四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1.起步,艰难的探索

“渠烂、坡断、路不平,辛苦一年没收成,花钱全靠打短工,村里有地不能种,外出包地去谋生。”

这首流传于20世纪90年代的顺口溜,道尽了小坡村人的心酸。

小坡村地处黄河岸边,位于大荔县安仁镇东南4公里处,全村968户4200人,辖13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5万亩。岸上5000亩口粮田地处洛惠渠灌区末端,因渠道年久失修,大量损毁,无法浇灌,农作物产量不高。其余万亩河滩地,盐碱化严重,排水不畅,常年撂荒。

据明《朝邑县志》记载:小坡村始建于春秋时代,原名辅氏古城,晋将魏颗驻地,秦晋大战之后,又建村于辅氏城旧址的坡头上,得名小辅坡,后演化成小伏坡。至清朝末年,简称小坡,沿用至今。

“远看白茫茫,近看水汪汪,种啥啥不长,群众最恓惶”。谈论当年的情景,村民们仍是感叹不异!

20世纪90年代,小坡村是大荔县有名的大村、穷村、乱村。1995年至1997年三年间人均收入仅480元,万亩盐碱滩地撂荒无人耕种。

穷则思变!

薛安全是被村上请回来的“能人”,1998年当选小坡村党支部书记。

他也曾是“外出包地谋生”的人。人好、腿勤、胆子大,20世纪90年代初期通过连年包地种西瓜,成了村上最先富起来的人。

致富不忘乡亲!

回村任职后,他决心带领村民做一些能改变现状的事。

“粮食种不成,那就改种树。我就不信盐碱地长不出东西!如果就那样荒废着岂不太可惜?”60多岁的薛安全肤色黝黑,体型发胖,一开口就语出不凡、信誓旦旦,流露出一股豪气和决心。

从那一刻起,他就开始带领小坡村人踏上了向盐碱地要效益的征程。

通过政府支持,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修复灌溉渠,首先保证塬上的5000亩耕地得到灌溉,解决了村民的口粮问题。

《韩非子》有枣栗赈济饥荒的记载;“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而且,枣树生命力顽强,抗旱涝、耐苦瘠,即使灾荒年,庄稼绝收,也能如常结果。

薛安全又将目光瞄准到塬下的盐碱地,决定栽种相对耐盐碱的枣树,经过多年的改造和试验,荒滩盐碱地上的枣树成活了。

枣树,大荔栽种历史悠久。

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前202-8),大荔枣树遍生。

大荔广为流传的《冬枣赋》这样描述:早在西汉,同州便栽枣树于沙苑。耸碧翠于田间,笼农家之庭院,流朱丹于天长。

大荔县被誉为中国“红枣种植天然资源库”、“中国枣乡”、“全国冬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县”。

枣,大荔久负盛名。

据《大荔县旧志》载:“……所产之枣,个大、皮薄、核小、肉厚、富弹性、味脆甜、液汁多而出名。康熙年间及已成为皇室贡品。”

又据《大荔商业志》记载:“……有以当地红枣为主料制成的小吃‘枣馍糊’,还有当地商民收购农副产品的顺口溜:‘五月杏,六月桃,七月金钱要抓牢;八月苹果九月枣,十月棉蒜安排好’,大荔红枣所到之处,食者无不赞誉。”

“不过大荔最早种植的是水枣,主要用来防风固沙。从1992年有人开始种植梨枣,终因口感一般,没有发展起来。到了1998年,有人从山东沾化引进了冬枣。结出来的枣子皮薄肉厚,又脆又甜,后来经过专家研究,大荔非常适合冬枣种植,枣树栽种得到普遍推广。”薛安全说。

2001年,争取投资279万元的引洛下滩渠道建设工程。在洛河水的冲洗和浇灌下,大片荒滩盐碱地得到改造,种植的雪枣、梨枣等成活率越来越高。

然而,辛辛苦苦改造好的地却没有村民愿意承包,村里没人愿意把钱和工夫搭在见不到效益的“改造田”里。

“一亩10元也没人承包,村民大多愿意出每亩300元的价钱去外村包地。”回忆往事,薛安全仍是一脸的忧伤。

“怎么办?事还得干起来,发动20多名村干部,每人最少承包10亩地,剩下的560亩地自己承包。”在村“两委”干部会上,薛安全话语铿锵,果敢有力。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小坡村人又把雪枣、梨枣等嫁接成收益更高的冬枣。为防止收枣季节受最致命的阴雨影响,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大棚防雨保温冬枣种植技术。

“《诗经》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我们采用大棚技术后,除了保证果品的收成和品质,还使得冬枣的成熟时间随温度控制而不同。从而使冬枣上市时间由原来的集中在9月提前到8月、7月。错峰上市保证了冬枣的价格,提高了村民的收益。”薛安全介绍。

荒滩地不仅能种活冬枣,还因含沙量高、松软透气,结出的冬枣色泽喜人、含糖量高、硬脆爽口,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村干部李建华的10亩冬枣,刚挂果成熟,就被一名浙江客商一次性以23.8万元买断。”薛安全笑着说。

“荒滩盐碱地能栽种冬枣?10亩地竟然挣了那么多钱?”村民们有点不敢相信,但眼见手握一沓沓崭新的大票子,他们又不得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也如滚雷般响彻了整个小坡村。

冬枣能买钱?

冬枣能买大价钱!

村干部甘冒风险,为村民蹚出了一条致富路,曾经心存疑虑的村民们很快都效仿起来,没人要的荒滩地成了你争我抢的致富地。

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薛安全为村民免费发放冬枣苗,聘请专家给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并从自家地里的冬枣树上剪枝嫁接新品种,同时成立了“大荔县绿源农庄冬枣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村里建起了冬枣交易市场和物流中心,吸引客商前来采购。

经过多年的摸索,冬枣在小坡村形成了产业。

 

据《统志〈明〉》记载:“辅氏城在朝邑县西北。”

据明《朝邑县志》记载:“辅氏城,在县西北13里(指原朝邑县城)。”

《朝邑新志稿》称:“辅氏在小伏坡村”。

民国时期,小伏坡西城门上仍有石刻“古辅氏城”牌匾。小伏坡村距县城(大荔县城)东北18.5公里。

辅氏城春秋时为晋邑。公元前594年,秦桓公伐晋,晋将魏颗败秦师于辅氏,获杜回,即在此地。

周定王十三年(前594),秦桓公攻打晋国,晋将魏颗率军迎战,在辅氏击败秦军,俘虏了秦大力士杜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赵、魏三分晋室,辅氏城归魏。秦惠文王八年(前330),秦伐魏,魏连战失利,尽献河西地于秦,辅氏城归秦。

 

2.冬枣,改变了他们

如今行走在小坡村冬枣小镇,呈现在你面前的是另一种景象。

站在冬枣小镇产业园观景台上,举目远望,万亩冬枣大棚连天接地,像一片银色的“海洋”……

“枣”赢天下,“枣”想约你!

巨大的铁皮红字,向世人昭示着小坡村人的胆识和气魄!

“枣”富了小坡村人,小坡村人因“枣”而变。

枣乡的变化,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有,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充实。漫步小坡村乡间地头,听到的、看到的,让你耳目一新。

我从电脑上查阅了许多有关小村坡的资料,诸如:《小坡村:黄河滩上的“亿元村”》《陕西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的冬枣格外甜》《陕西大荔县小坡村:盐碱地变瓜果田,黄河滩变致富滩》等等。

阅读这些资料,最让我欣慰的内容是:

 

“头一年卖了17万多,第二年19万多……”靠着10亩冬枣大棚,村民张夏存连续供了两个孩子上大学。“如果不是这几亩枣树,连想都不敢想。”张夏存说。

“现在村里人家家户户都有小车,以前下地都是靠腿,现在去地里干活都是开车,很多人在城里都买了房。”王念红乐呵呵地说道。

刘兴运老人毫不掩饰地说他现在很有钱。依靠冬枣种植,已给刚刚大学毕业的孙子存了100万元。

“我种冬枣第一年就收入18万元,以后每年都是十几万元,别说3个大学生,8个大学生我都供得起。”站在自家的冬枣大棚里,付兴章笑得比冬枣还甜。

“你家有20亩冬枣,今年改10亩钢架棉被大棚,收入能翻一番。”合作社工作人员找到村民王新安,说得他心热,可一说成本要20万元,他心又凉了。2015年,因为孩子患病,王新安一家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帮他申请1万元扶贫贷款包下20亩地,又垫钱为他买了冬枣苗。在专家帮扶下,他勤学种枣技术,还自己摸索方法,种的枣更脆更甜。仅1年时间,王新安就摘了贫困帽,现在每年有二三十万元收入,“房子盖了,车买了,日子过得喜气洋洋!”

……,……

 

透过一行行文字,我真切地感受到,小坡村人的生活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往昔的穷苦日子已成过去。小坡村人通过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做“枣”文章,做“枣”事业,酝酿甜蜜生活……

电话采访中,村支书薛安全还为我介绍了这样的情况。

“村民刘胜挺能赶时髦,玩起了直播带货。不足10平米的房间,架了6部手机,1张桌子,背景墙是用冬枣包装盒铺就。第一次直播带货,冬枣就卖了6万多单。”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逐步向乡村延伸,人们搭载高科技手段,乘借网络的翅膀冲向“云”端,“抖音”、“快手”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

“咱们农民卖农货,就要朴素实在,卖的货更要实在。我们小坡村的冬枣,每盒上面都有二维码,一扫就能溯源。”薛安全补充说,“安仁镇小坡村的万亩冬枣示范园,每年通过电商模式销售冬枣1800余吨,销售额达8000余万元。”

小坡村的冬枣可以从春天一直卖到秋天不断茬。

“产业发展得好了,但必须保持危机感。”薛安全介绍,“目前我们引导群众加快棚体升级改造,依托冬枣学院、‘田秀才’‘土专家’服务队和专家工作站,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提高枣农种植技能。”

据了解,小坡村正积极引进滴灌系统和智能化大棚管理系统,冬枣种植已走过了规模化、品牌化阶段,正向精细化、优质化、高附加值化阶段迈进。

 

“结草”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俘,使得魏颗大败秦师。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爱妾祖姬,无子。魏武子生病时嘱咐儿子魏颗说:“我若死了,你一定要选良配把她嫁出去。”后来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使我在九泉之下有伴。”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祖姬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其弟责问为何不尊父临终之愿,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出去的夫人的父亲,你用了先人发给你的好的命令,没有让我女儿陪葬,所以我结草抵抗杜回来报答你!

“衔环”典故讲得是,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黄雀只吃黄花,百日之后羽毛丰满,振翅飞走。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结草衔环是一个汉语词语,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3.推动产业发展

冬枣让小坡村人摆脱贫穷,走向富裕。

小坡村被誉为“中国冬枣第一村”。昔日白给都没人要的荒滩盐碱地变成了抢手田、致富田,曾经穷得“娃娃上学交不起学费,进城看病交不起路费”的小坡村,摇身一变成了富裕村、文明村、亿元村!

“能不能谈一下你们是如何推动产业扶贫?采用的是什么模式?”电话中我向村支书薛安全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他在电话中这样对我讲:“发展冬枣是我们小坡村的主导产业。2009年8月,小坡村成立了冬枣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统一采购供应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统一提供仓储、销售服务,统一引进新品种,培训新技术,引导群众进行标准化生产,全力打造小坡冬枣品牌。”

据了解,由合作社牵头,聘请专家为枣农提供技术支持,可享受全天候田间指导和咨询服务。一周一走访,一月一培训,通过学习栽培种植技术、在园区劳务打工等方式,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逐步成为设施温棚的主体经营户,小坡村共有17户73人靠冬枣产业脱贫摘帽。

在合作社引领下,村民纷纷对大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降低了劳动强度。随着农产品线上交易迅速升温,小坡村注册了自己的电子商务公司,打响了“村状元”品牌。

党建引领,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堡垒作用,在合作社与农户间搭建桥梁,引领农户发展产业、壮大产业。

目前,合作社成员也已由当初的9人增加到480人,小坡村冬枣种植面积突破1.5万亩。小坡村的冬枣种植规模越来越大,种植和管理技术也不断提高,如使用的大棚由最初的简易棚,发展到钢架棚、双膜温棚、钢架棉被棚、温室大棚等。

一望无际的大棚承载着农民丰收的希望,一座座钢架大棚里栽满了孕育“金蛋蛋”的冬枣树,一株株冬枣树成了人们的“摇钱树”、“幸福树”!

 

文化铸魂,推动发展高质量黄河流域产业。

2021年后半年,董事长张加强着手打造学生研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并于2022年初,冬枣小镇成功入选为陕西省大中小学生研学劳动实践基地。

为把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传承下去,公司投资200万余元,创建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民俗传承科普馆,馆内设有:非遗文化传承劳动实践基地(戏曲、面花、剪纸),有传统工艺劳动作坊,(豆腐坊、纺织),有农耕老物件的体验区,有现代智慧农业设施大棚操作体验区,有主导产业冬枣园实际工作基地,让学生感悟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最光荣,劳动创作幸福,深感农民的辛苦,珍惜粮食。

“乡愁,是一种故土事情,是一种人文情怀,是一种社会情缘,是一种精神情韵”

“乡愁,是中国人对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长眷恋”

“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云从东南长,下雨不过晌。”

“棉花云,雨快淋。”

农用谚语,是劳动人民口头传下来的生活实践经验,类似于成语,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参观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民俗传承科普馆,目睹一件件老物件,吟诵一行行农耕颜语,感悟农耕文化的魅力,领悟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会让你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和无法割舍的乡情。

为让下一代记住乡愁,保护传承民俗用品,当年张加强曾多次沿黄河两岸深入乡村,走进农户家中收集农耕机具,花费了大量时间,耗费了几十万元。

为大荔全域旅游,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拊叁荔支柱产业,当地群众编了这样一句顺口溜:冬枣质量要加强,加强安全为民忙!

 

在谈到如何打造智慧万亩冬枣产业园时,张加强给我介绍了他的设想:

第一步棚体的升级改造。一是把过去的竹竿冷棚升级改造成钢架棉被隧道棚。二是由过去的人工控湿控温升级为现代小喇叭,手机下载APP,就可远程查看温度、湿度,使枣农能够及时知道棚体温度。三是棚内上方安装喷洒管道,实现洒水、施肥一体化,方便作业。四是运用网络数据大平台,优化了销售模式,由原来单一的客商进地收枣,到现在的网络售卖,减少了中间商,是客户能够吃到最新鲜的冬枣。

第二步棚内土壤酸碱度检测常态化。以前的冷棚,枣农摸不清土地的酸碱度,有时候会在土壤上吃亏,使得辛苦一年到头收成无几。现在的设施智慧大棚内,使检测土地PH值成为常态化,能够迅速掌握树木生长所需环境,大大提高了产量。

“智慧产业园,将运用高端科技手段,融入更多的智慧元素,打造现代设施农业,引领乡村振兴,实施产业振兴。”打造智慧万亩冬枣产业园,张加强底气十足。

透过他坚毅的目光,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智慧万亩冬枣产业园必将成为现实,小坡村人将获得现代农业产出的最大红利。

 

4.打造“冬枣小镇景区”

2013年,小坡村通过政府扶持建园、合作社统一管理、村民分户经营的方式,将冬枣种植延伸到储存、物流、电商、培训以及销售各个环节。以冬枣产业为核心,做起农旅融合“大文章”,实现了一产接二产连三产的融合发展。

“2018年,中央号召‘万企帮万村’活动。我们公司对接帮扶的是安仁镇小坡村,依托万亩冬枣科技示范园,打造‘冬枣小镇景区’,实施园区+景区发展模式。”介绍景区发展董事长张加强如数家珍。

“企业参与,助推发展。小坡村又新建了8个温室大棚,种植大荔特色高石脆瓜,并依托万亩冬枣设施园,建起了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冬枣小镇’”。

“冬枣小镇”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壮大了集体经济,小坡村人来人往,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象。

2019年初,小坡村响应大荔县委县政府“旅游旺县”战略精神,规划建设冬枣小镇一期、二期项目。

公司采取“园区+产业+企业”的模式,筹建西北首家有轨观光小火车,打造青少年研学游户外运动基地,成人拓展中心,绿皮火车大特色小吃一条街,绿皮火车民俗及象棋广场、儿童乐园,水上乐园,网红桥,枣乡“智慧”云平合,冬枣培训学院,黄河农耕体验区,民俗传承老物件等设施,成为首家以生产加工,物流交易,冷藏储运,文化传承,红色教育,户外拓展,观光旅游,休闲采摘,科普培训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建成的观光小火车成了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年“三八”节、“重阳节”,全村妇女和六十岁以上村民,免费乘坐小火车游览景区美景。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2019年,冬枣小镇成功晋升为国家AAA级景区,产值翻一番,人均收入突破4万元大关。

“小镇景区按照2+3+5模式运营,即政府投资基本设施占比20%,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村上投资占比30%,其余50%资金由公司来投资,小镇交由公司运行管理。”张加强介绍。

景区投入运营没几个月,恰逢2020年初席卷全球的疫情风波。张加强董事长及党总支部书记薛安全没有被突如其来的遭遇压垮,在严控疫情的措施下,千方百计使景区正常运营,并于2020年成功入选为市“十百千”重点文化企业,以冬枣产业带动旅游产业,以旅游优势促产品推销。

谈到筹建观光小火车,张加强有道不完的心酸:

在打造景区前期,张加强带领相关人员自费赴浙江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三产融合”发展新理念。回来后立马研讨,确定新思路,随之后又自费带领一班人马再赴江苏、山东等地考察学习。资金、技术是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环节,而景区建设偏偏在资金、技术上遇到困难。他把公司全部流动资金垫付进去,跑亲戚、托朋友借款,又把准备购置的学区房钱款拿出来垫付到工程建设中,共筹集到资金2000万元。为节省资金和加快工程进度,他每天坚持现场督导施工,亲临一线、吃住一线,曾两次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员工田军、齐同全同工人一起参加劳动,晚上加班到一两点。由于资金短缺,许多东西不敢让专业人员去做,为了节省费用,创始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亲自动手设计实施。通过80多天的日夜奋战,让小镇的观光火车顺利通行,完成了景区的初始规模。

张加强虽然不是小坡村人,却被村“两委”授于“荣誉村民”。他经营的陕西宇泰建筑公司及打造的冬枣小镇连年被县市评为“爱心企业”、“先进企业”称号。

“枣”赢天下!

让甜蜜走向世界!

 

五月,石榴花开红似火。

“纪念《延讲》发表80周年·强国复兴有我”渭南市作协、大荔县文联“走进大荔”采风创作活动,我有幸参加。

采风团先后赴羌白湖文学创作基地、家亿博物馆、朝邑湖湿地公园、黄河湿地、冬枣小镇,参观学习,体验生活。

采风活动结束后,我与董事长张加强先生互加微信,并就采访事宜撰写成提纲,在微信中进行了访谈,随后又与张晓庆女士取得联系,就有关细节进行了大量补充和详细了解。

五月,徜徉枣乡,一座座大棚,连天接地,一望无际;

五月,一株株枣树绿叶满枝头,米粒般澄黄色枣花竞相绽放,孕育出一串串“金蛋蛋”。

五月的小镇,枣花香溢四方……

 

 

作者简介

郭红新,陕西渭南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编剧协会、陕西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创文网全媒体驻陕西省首席代表作家,三级编剧中级职称。

主要作品:编著长篇报告文学集《人文朱吉荣》,创作长篇报告文学《晚霞红似火》,长篇报告文学集《吉星荣耀》《倾听花开的声音》;创作短篇报告文学50余篇;创作影视剧本100余部。作品在《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中国社会报》《陕西工人报》《华人英才》《华山文学》《西岳》等杂志报刊发表。

微电影《残月》获全国首届预防职务犯罪微电影一等奖;微电影《放飞梦想》荣获全国首届梅娘文学最佳剧本奖;《拯救“死刑犯”》荣获第二届陕西省高校法治文化节大赛二等奖。《用汗水与心血浇灌脱贫致富之花》获民政部、中国社会报征文三等奖;短篇报告文学《真情抒写忠诚曲》被《北国作家》收录,短篇报告文学《爱的加速度》入选《渭南抗疫》一书,《吉荣岁月》(1-2章)载入《中共百年获奖作品精选》。

责任编辑:宁 红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18-2023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QQ:3683127117 投稿邮箱:3683127117@qq.com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