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简介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文学 > 纪事 > > 正文

青春的记忆(报告文学)

来源:中创文网 作者:梁小琳 时间:2022-05-11

 

那一抹青春的记忆,在时光中熠熠生辉

 ——记70年代上海留守知青黄菊香

梁小琳

 

写在前面——

曾经的知青,已被社会渐渐淡忘。那是特定时代的一个庞大的群体,生活的大起大落,注定让他们背离自己的初衷,潮汐往复地遁入社会的边缘。而今,他们怎样了,在他们身上又经历过什么?2018年9月,我应毛素珍会长的邀请,来到江西上饶采风,偶尔听到一个上海留守女知青的故事,被深深震动,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文字。

 

1978年,知青大返城,邓小平的一句话:“让孩子们回来吧!”

呼啦啦,几乎是一夜之间,千万知青就回到了父母的身边。可以想见那回城的场景,会是何等的壮观,而对于历史来说,又是何等的具有讽刺意味。

总有一种情感,能冲破现实的诱惑

1970年,7月22日,时年16岁的上海知青黄菊香,响应党的号召,和其他知青一起,坐着卡车,迎着朝阳,唱着歌,下放到江西弋阳县旭光乡洪山垦殖场。懵懂的她,还未从“一片红”的激情中退潮,就被现实击得粉碎。

一个上海姑娘,城市的生活早已融入她的血液,突然来到这闭塞的山区,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土胚房,泥地,下雨成坑,晴天尘土飞扬,尤其是那要命的蚊子,多得一抓一把,将黄菊香的嫩肉咬得稀烂。

单调、寂寞、艰苦的生活,是上海知青最难面对的现实,尤其是女知青,每天繁重的劳动已不堪重负,还要顶着烈日劳动,个个晒得黑黢黢的,有件漂亮衣裳也没机会穿,这应该是女知青最烦闷的心事,却苦于政治的压抑,任由时光在最美好的年华飞逝。

青春期的女孩,很难说清自己需要什么,是感觉,是爱情,还是性的需求,或者仅仅只是害怕孤寂。黄菊香也不例外,她没人倾诉,没人爱,在长长夜色里,让无声的清泪洒落,凄凉如水。

人对于快乐的需求,是生而知之的天性,当这种平衡被人为打破时,人的认知能力就会降低,甚至颠覆自身的个性,去顺应自身的感性,来完成对自身的救赎。

就在这个时候,决定黄菊香命运的一个人出现了,他就是本地男青年李全文,和她同龄。那是她下放的第二年,她被抽调到村里小学教书,一个只有两个教师的学校,30多个学生,他们教语文、数学、英语,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命运就是这样安排的,孤男寡女,相看两不厌,在相看两不厌的成分里,到底加入了多少的无奈,也许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这就是特定的时间,遇到了特定的人。

李全文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他3岁没了娘,15岁没了爹,也算得上是一个孤儿。用黄菊香后来的话说,她看他可怜,经常帮他洗衣裳,烧点菜他吃。其实从她的内心来说,她的孤独感更加强烈,正是这种无法排遣的孤独,让她无形地靠近他,这对她何尝不是一种慰藉。

那时的李全文每天打个赤脚,手里拿着长长的旱烟杆,吧嗒吧嗒地抽着,牙齿熏得焦黄,人也内向,不知他心里想些什么。谈起感情的事,黄菊香显得有些无奈,她说,那时村里都是泥巴墙,李全文就住在她的隔壁,仅隔一层薄薄的泥巴,这边说话,那边都听得到。这就是大队分给她住的房子,后来想想,觉得大队是在有意撮合他们:晚上,天摸头不是脑地黑,周边没有其他村民,就俩孤男寡女的,难道队里没考虑过女知青的安全?说到这里,黄菊香的脸上露出一种让人读不懂的笑。

就这样,不知不觉的,两人一起下班,一起回家,晚上一起备课。李全文初中没毕业,有些课程,需要黄菊香先教李全文,他再去教学生。教师计工分,每天有5毛钱的工资收入,这对弋阳山区的人来说,是最好的待遇了。

那个年代弋阳农村没有电灯,没的电筒,没有打火机,村里人都是用萤火虫当灯,他们也不例外。晚上两人背课、改作业时,一个瓶子里装上好多萤火虫,那光一闪一闪的,在黑暗中,聚光那一块的地方非常的明亮。冬天没有萤火虫,就搞松树油当灯。说起这事,黄菊香突然笑了起来,他说出于爱,双方都将萤火虫瓶子推向对方,我推过去,他推过来,我再推过去,他再推过来,后来她干脆说,她的眼睛受不了这光。两颗年轻的心,就在这一推一来中,将心推得更近了。

女孩子是羞涩的,也是敏感的,两人在一起一年多了,李全文却从不提结婚之事,这让黄菊香有些惶惑。有一天,她忍着快憋出的泪水问李全文,我俩算什么关系?吃住在一起,我给你洗衣做饭,你给我挑水劈柴。李全文反问,你说我俩算什么关系,一男一女在一起算什么关系?黄菊香憋屈的泪,也因李全文的这句简单的反问又给憋了回去,两人都笑了。

精神的、肉体的缺失,因为两人的结合补偿了,这很现实。但人是个复杂的动物,有时,哪怕一物一景都会牵动人的情愫。远方那繁华的上海,那不曾迷失的方向,还有世间最亲的爹娘,这被颠覆过来的乾坤,将她压缩在了只想吃饱穿暖的黄土地上。在这里,吃什么都是香的,看到有吃的,肚皮就开始咕囔,这咕嚷声,将她的思维彻底搅混,错把这里当成了人间的天堂。这就是所谓的改造吧,把人的脾胃彻底解放,能适应原始的,即成的,甚至是对极限的穿越。无不道理呀,正如阿.托尔斯泰形容知识分子改造那样:“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而对于单纯的知青来说,或许只需在清水里泡三次就够了。

黄菊香生了儿子后,有一天,老公对她说,要一起回上海去看望她的父母。

黄菊香当即回绝了,说你还敢回去呀?

没想到,没有多少文化的李全文却说,你是树,你的父母是藤,怎么可能分得开呢?

经老公这么一说,黄菊香那颗沉寂的心,又活跃了起来。是啊,自己的父母,哪有不疼自己儿女的。她想起了在她12岁时,就因工伤成为植物人的父亲,他现在怎样了?从16岁下放到现在,整整六年了,这六年中,父亲还在吗?母亲一个人侍候着父亲,母亲现在的身体怎样?所有这些,都让黄菊香牵挂。她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人,之所以很少提到父母,是因为母亲不同意她和李全文结婚,母亲曾对她甩下这样一句话:只要你跟这个农民结婚,我就不认你这个女儿。母亲的心,和世上所有做母亲的心是一样的,希望女儿幸福,希望她的女儿能回到上海,回到她的身边。

终于回家了!六年了,家还是老样子,只是母亲明显地老了,花白的头,憔悴而消瘦的脸。父亲仍然躺在床上,睁着一双茫然的眼睛,人显得更瘦小了。黄菊香紧紧抓着父亲的手,那双手还是那样绵柔无力,他喊着父亲,父亲干瘪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一阵愧疚直抵黄菊香的内心,她想哭,却没有泪,她想扑到父亲的怀里,可她迈不开脚,这可能就是人痛苦、内疚到极致所反应出的一种状态,她知道,这次见面后,不知还能不能再见到父亲。

黄菊香兄妹5人,两个弟弟,两个妹妹,父母为了全家的生活付出了全部,很是辛苦。而她这个做女儿的在父母需要的时候,却远离了父母,没给父母尽孝。尤其是现在,父亲因工伤成了植物人,她的内心更是感到不安。

母亲说话了,因她父亲是工伤,现在国家有政策,可以让家里的一个孩子顶替父亲的工作,母亲说,只要她愿意,就可以回到上海,重新拥有上海户口,到父亲的单位做一名话务员,成为国企的一名职工。

一丝诱惑在黄菊香心里一闪而过,看看故乡的上海,周边摩登的女人,再看看自己,黝黑的脸庞,粗糙的皮肤,走出去,就是一个地道的乡下女人的模样,尤其在这样一个青春年华,她突然觉得她所失去的不仅仅是所生活的城市,还有她的前程,以及身边熟悉的亲戚、朋友。

现实,又是现实,不同的境遇,相同的感受。他不能抛弃丈夫和只有几个月大的儿子,如果这样做的话,她伤害的人会更多,内心会更加挣扎。黄菊珍为老公所牺牲的一切,老公都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五年后,黄菊香已有了一儿一女,她和老公没有继续教书了,因为上面分教师下来了,那是正规学校毕业的教师。老公心疼她,自己出工干农活,说她身体不好,干农活吃不消,让她在家里带孩子。

黄菊香也心疼老公啊。那个时候基本都是红薯当饭,哪怕是她生小女儿时,锅里有半碗饭,也要留给老公,他要干农活,怕他吃不饱,但老公执意要留给她吃,而她每天坚持只吃两餐。

回城的机会再次降临,她毅然选择相守

1989年,好消息再次降临,国家下发一个文件,给在农村已成家的知青家庭一个回城的指标,也就是说,每个知青家庭有一个人可以回城,享有城市户口。消息瞬间在旭光乡炸开了锅,当年和黄菊香一起来的六个上海女知青和一个上海男知青,再也等不及了,都不管不顾,巧舌如簧地搞假离婚走掉了,甩下还未成年的孩子以及曾经的爱人,让他们去承受人为的痛苦。

面对一个个假离婚知青的离去,黄菊香老公的内心十分的惶恐,他一个星期没有吃饭,事也不做,只是闷头抽烟,也不问黄菊香想不想回家,他是不敢问。如果他问了,她说,想回去,他什么心情?她说,不想回去,他又怕她在这里过得不好。

所有这一切,黄菊香都看在了眼里。那个时候,她的儿子16岁了,她认为,一家人还是要坐在一起谈一下。她就问儿子,你和我都有回上海的资格,你想不想回上海?儿子的内心一定是想回上海的,但只有一个指标啊,只能回去一个人。他不知母亲是怎样想的,他犹豫了一下,说回上海也可以。黄菊香问,你到底想不想去?儿子摸了摸自己的脑袋,说,想去!

黄菊香马上对老公说,你不要再抽烟了。

丈夫问,你怎么想的?

黄菊香说,还是先谈谈你的想法。

老公说,我的想法是,女儿还小,你最好不要回上海。

黄菊香说,你不要我回去,我就不回去了,其实我的心早已定下来了,我要是想回去,我早就回去了。

晚上,老公就吃饭了,又看到黄菊香到旭光乡帮儿子搞证明,又见她妈妈在上海把证明开过来,知道她跟儿子在搞户口了,这才彻底放下心来。黄菊香说,我跟定你了,我以后老了,你要对我好点,你就不要再欺负我了,你要记得我的优点,不要记我的缺点,你没有我,你过不了这么好的。

那一年,黄菊香35岁。

这些假离婚的知青,回去后,有知青给黄菊香写信,说黄菊香很傻,不为自己的前途考虑。

黄菊香说,我比你们都聪明,你离婚了,儿女都是你生的,你一个都不要,有人知道是这个政策,不知道的以为你有意不要小孩,孩子长大了,未必会认你。

一来一去的对话,见证了各人品格的高低,也重新开启着各自生活的道路。

一次又一次回上海的机会,被黄菊香放弃了,真不知道她在静下来的时候,有没有那么一点惆怅。春天了,燕子向南飞去,顺应着自己的生存本性,因为那里有温暖。黄菊香留下来了,永远定格在了山区,她将幸福二字重新诠释。

黄菊香在江西弋阳县,在旭光乡农民的心里是有位置的,她用她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这块土地的热爱,致谢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善良的农民。于是她有勇气向政府请求她唯一的要求:她们都回去了,我没回去,别的要求我没有,只希望你们能把我老公照顾一下,把他搞到分场里工作,成为一名拿工资的正式职工。

江西省弋阳县政府满足了她的要求,这是对她最高的认可。

有一种大爱,总会让人泪流满面

黄菊香的儿子刚刚将户口迁到上海,女儿在读初中,她的生活也安稳了一些,一个让她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989年2月的一天,天气异常寒冷,黄菊香早上起来烧火,出门去拿柴禾,却拿到一个软绵绵的东西,她当即大叫了一声,再走近一看,柴禾堆里放着一个婴儿,身上穿了一套衣裳,旁边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孩子的年、月、日,是个女婴。

黄菊香和她的丈夫没有多少犹豫,就收留了这个被遗弃的女婴。

5年后,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养女的家人托人来到黄菊香的家,想要把女儿要回去,还说,可以补偿一点钱。

黄菊香当即回绝了,这个养女她视如己出,妈妈前妈妈后地喊得她早已忘了这个喊她的女儿是养女。

上天不会因为你的善良而将美好眷顾于你。养女23岁那年,她的脑子长了一个先天性海绵状血管瘤,本地医院技术条件差,黄菊香带着养女到上海华山医院治疗,医生建议手术,但手术风险很大。这句话把黄菊香给吓住了,她才23岁,还没结婚,黄菊香决定先不做手术,观察一段时间再说。第二年,养女的病复发,生命垂危,黄菊香再次将养女带到上海华山医院,医生说她的脑瘤堵住了血管,当即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生命垂危之际的养女,说很想见见她的两个亲姐姐。这句话说得黄菊香几度哽咽。口信带回去了,可两个姐姐一个都没来,父母也不来。亲情在现实面前再次露出了它的狰狞面容,

是的,那帮有血缘亲情的人,一定联想到了高昂的医疗费,想到了这个只会索取不能给予的亲人,这个女儿,对于这家子人来说,已经彻底没有意义了。

养女的病情急剧恶化,昏迷,大小便失禁,医院再次下达病危通知单,主治医生说救不了了。

黄菊香和老公双双跪在了医生的面前,黄菊香抱着医生的腿,抓住他的裤角,不让医生走,哀求道:求求你,救她一命,你让我拉回去怎么办?哪怕让她多活一年,让她过完这个年,她才24岁呀!

医生说,救活的希望是万分之一。

黄菊香说,要是一万个里面赌赢了呢?

医生问,你有钱吗?

黄菊香说,有钱的,没有我去借,万一不行,我将家里的房子卖掉。

黄菊香借了15万,儿子凑了20万,手术的费用算是有了。在手术签字时,他们签的是养父母。主刀医师说,有你们这样推卸责任的吗?他们说,我们不是推卸责任,我们是领养的咧,我们的手续证明都有的咧。

主刀医师感动了,他说,我们尽力!你们在外面等,你不要看我们医生进进出出的,不要紧张,好人有好报的。

早上7.40分被推进手术台,晚上9.30分出来,做了十几个小时的手术。那个心哟!黄菊香说到这里,一声长叹,道不尽她的焦急和煎熬。那时她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等待。

从养女做手术到养女手术后的化疗、放疗,黄菊香和她的老公,在医院照顾了养女近两年的时间,每晚2元钱一张的折叠床,她睡半夜,老公睡半夜。医生十分感动,说别说是养女,就是亲生的也不会做得这样好。

为了还债,黄菊香打工,还养了24头猪,花了四年的时间,终于把债还完了。

父母对养女所有的一切,儿子都看在眼里,也因此对父母有些埋怨,说父母偏心。而黄菊香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收留了她,就要对她的一生负责。

她的善,感动了很多人。

有一年,黄菊香弟弟的岳父到长沙去玩,路过弋阳县,他到弋阳汽车站打听黄菊香,大家都说认识,直接用车将他送到黄菊香的家。结果他见到黄菊香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伟大,大家都认识你,都伸大姆指赞扬你。

在一次旭光乡洪山垦殖场上海知青的聚会上,这些回到上海的女知青对黄菊香说,我们当年不应该这样子,我们好羡慕你呀!

黄菊香说,你们说的是漂亮话,那时候,我在这里多苦,饭都没有吃的,但回顾我的一生,我觉得我的路还是走对了,最重要的是,我儿子有出息,当初我如果回了上海,我儿子就等于被我遗弃了。

她的话,直戳那些独自回城知青的心窝。黄菊香说得没错,现在这些知青都老了,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被遗弃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却怎么也不愿意去认这些爹或娘。

人世间有很多情感,而亲情恐怕是最牢固最持久的一种感情,因为血缘,撕裂了血缘,也就撕裂了人性最纯真的一面。尽管岁月能稀释很多情绪,有的只需一个回眸,就能冰释前嫌,那是成长中的记忆,总有让你念想的色块。然而,混乱的尘世中,究竟充斥了多少绝望和考验,只待一个验证足够。同样,爱,也只需一个验证,正如黄菊香所说,我所做的事情,是凭我的良心。

大爱无疆!

 

作者简介

梁小琳,在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散文、报告文学、小说500余万字,获大小奖若干,曾为8家杂志撰写专栏,散文被多家重要期刊转载,出版个人文学作品、畅销作品九部。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市汉阳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琴台丛书》执行主编。

 

责任编辑:宁 红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18-2023 中创文网 版权所有
咨询电话:15927618989 QQ:3683127117 投稿邮箱:3683127117@qq.com
本网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站备案:鄂ICP备2022005271号
鄂公网安备42090202000511号
Top